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安儿胡同烤肉宛

上传时间:2018-09-18 18:57:24

生成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贡献者: 人文北京

标签

地图展示

安儿胡同烤肉宛

   据档案文献记载,烤肉宛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即便在老字号中,这样悠久的历史也是不多见的。烤肉宛的原址在宣武门附近的安儿胡同西口,故在早年间又被称为“安儿胡同烤肉”。最初的烤肉宛,不过是由一位京东大厂的宛姓回民,推车下街卖牛羊肉发展而来的。到了第二代,这个不起眼的牛羊肉摊摆上了烤肉炙子,卖起了烤牛肉。虽没有自己的店面,但胜在烤出的牛肉溢油飘香,鲜嫩赛豆腐。除此之外,还兼卖包子、烧饼等吃食。地道实惠的美食让这家烤肉摊子渐渐有了稳定的客源,因选肉、切肉都很讲究,人们称为“宛伯”“烤肉宛”,被一些人熟知。直到宛姓第三代传人宛玉魁在安儿胡同西口路东买下一个店面,“烤肉宛”的字号才真正立起来。那时的烤肉宛,规模不大,在店门前搭起天棚,摆上四五张油桌,每张桌子上放个烤肉的炙子,再布置上几条二人凳。虽然从今人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布置实在有些难上台面,但对于热爱烤肉的顾客而言,却是一切必备的要素都齐全了,只待冒着油花儿的烤肉上桌了。天热的时候,人们都喜欢聚在天棚下,伴着清风品尝烤肉。等天凉了,则又转战店堂里面。这样一年又一年,由于选肉精、切片薄、松木火旺、佐料全,生意兴隆的烤肉宛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安儿胡同牛肉宛,兄弟一家尽奇才。切肉平均无厚薄,又兼口算数全该。”东余先生的这首旧时竹枝词,写出烤肉宛的特点。朱家溍先生在《老饕漫笔》序《饮馔京华50年》中也描述了当年烤肉宛的情景:烤肉宛”这个名词本来也是没有的,我的青年时期,人们都说:“到安儿胡同吃烤肉。”当时在安儿胡同西口外大街路东有两间灰顶小平房,门前搭一个小棚,棚下放两张方桌,上面放两个很大的铁炙子,几条板凳,一辆独轮推车上面摆着案板,是切肉的地方。弟兄二人经营这个买卖。弟弟是个大胖子,负责照管顾客来的先后次序和管存自行车以及端盘端碗。哥哥是个大胡子,负责切肉和算账。他这里主要是牛肉选得好,切得好,铁炙是宽条的,而且年陈日久的铁条,被油浸透,所以好吃。吃完肉可以到屋里坐在炕上喝粥,这就是当日的情景。

   到宛氏第五代传人宛起瑞掌柜时,烤肉宛已成为驰名京城的清真大馆子。宛起瑞依着人们的习称和回族群众的称呼习惯,将“烤肉宛记”改为“烤肉宛”。

   烤肉宛的烤肉曾被几代名人推崇,从中可见老字号的魅力,不仅在于常吃常鲜的特色美味,也不仅在于立德立业的发家历程,更在于文人墨客流连其间传下的奇闻逸事与无价墨宝。烤肉宛既然位列中华老字号,在这方面自然也毫不逊色。在烤肉宛的悠久岁月中,总是不乏巨资贵胄、文人骚客的身影,张大千、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大师都是烤肉宛的常客,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也是烤肉宛的常客,并曾题诗相赠,而国画大师齐白石与烤肉宛的一段缘分,更是传为佳话。20世纪40年代,《实报》记者唐友诗邀请白石老人去烤肉宛品尝烤牛肉,白石老人拒绝道:“我的牙齿,哪里咬得动烤肉?”记者说:“正因为您嚼得动,才请您前去,那儿的烤肉嫩得像豆腐一样。”老人一听,欣然前往,果然鲜嫩可口,风味独特,自此爱上了这道京城美味。1946年,八十多岁的白石老人为烤肉宛绘了一幅梅花,题诗“岁寒松柏同精健,知是无生热血多。”同时,应店主之邀,挥毫为烤肉宛题写牌匾。字是用墨笔写在宣纸上的,然后嵌在镜框之内,所书为“清真烤肉宛”五字,系小篆。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写道“诸书无烤字,应人先请,自我作古。”落款为“八十六岁白石”。白石老人以画闻名,但为了这块牌匾,还是认真查书,得出“诸书无烤字”的结论,而是写作“熇”,“烤”则为通假字。因此,白石老人可以说为烤肉宛量身定做了一个“烤”字,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的讨论求证,成为文学史上一桩风趣之事。可惜的是,如今白石老人的墨宝已下落不明。白石老人八十八岁时又画寿桃一幅送给烤肉宛,画中题字“仁者多寿”。从中不难看出,齐白石与烤肉宛之情深。这不但是老人自寿,而且也为店主人祝寿。齐白石和店主人之间这样亲密的关系,亦是烤肉宛和各阶层市民群众的亲密关系的一个反映而已。

   与烤肉宛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大师不止齐白石一位,为烤肉宛题字留笔的还有张大千、郭沫若等。1960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烤肉宛宴请艺术界名角,品尝完美食后更是赋诗一首:“宛家烤肉早声名,跃进重教技术精。劳动人民欣果腹,难忘领导党英名。”

   烤肉宛能在众多烤肉店中脱颖而出,终成一代名店,并获得社会各界名流名士的垂青,自然有其精到之处。

   烤肉宛经久不衰的秘籍当然在选材用料等方面的考究与精细。先拿这牛肉来说,烤肉宛选择的都是四岁到五岁,体重三百斤以上的西口羯牛或乳牛,只取其上脑、排骨、里脊、米龙、子盖、和尚头等最嫩的部位,并剔除肉筋。至于其余部位,则难登烤肉的大雅之堂,只能用来制作其他菜肴。选好了肉还要采用“天然冰镇压法”进行挤压,这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方法,一般要冰镇24小时到36小时,开箱后再一层层取出牛肉进行切制。切的时候自然对刀工有极高的要求,肉片必须切成均匀的六毫米左右的薄片,不能破碎,想要完美地达到这一要求,只有那些专注刀工数十年的老师傅们才能胜任,刀光剑影之间,倒也是另一种别致的美学。切好的肉片配上香油、酱油、虾油、姜汁、白糖、味精、葱丝、香菜等作料,上炙子一烤,顿时鲜香四溢,又有谁能抵御这种诱惑呢?烤肉宛不但在食材与刀工方面追求极致,在作料、木柴等细小之处也有自己独到的讲究。比如,就说这烤肉用的葱,一定要选择“鸡腿葱”,这种葱味道浓郁,略带甜味,与牛肉搭配自有一种别样的滋味。而木柴则要用松枝、枣木和梨木等,烤炙间,木柴的香味也随之渗入牛肉中。就连各家别无二致的炙子,烤肉宛也有别家难有的优势。吃烤肉讲究炙子越老越好,而烤肉宛的炙子,在日积月累间被油脂滋润着,烤出来的肉没一丝儿铁锈味,只会更显香嫩,这是时间对烤肉宛的慷慨馈赠,正是在这样细枝末节的地方依旧坚持本心,烤肉宛如今才能霸守南城,成为烤肉中的佼佼者。

    当然,正像我们前面所说,与其他京城名吃不一样,烤肉的另一个特色即在于吃时的恣意与尽兴,而继承了这份洒脱的烤肉宛,也因此受宠百年。和许多老字号一样,烤肉宛这一路也并非总是荣耀与显赫。“文革”中,烤肉宛曾一度改成“牧平烤肉店”,直到“文革”结束才得以恢复招牌。但不管怎样,如今的我们何其有幸,依旧能在烤肉宛之中品味传统饮食文化的无上魅力。

来源:王丹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