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京记忆 | 北京城门(十一) 自元朝定鼎中原,建大都城,开城门十一:正南曰丽正,左曰文明,右曰顺承,正东曰崇仁,东之南曰齐化,东之北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南曰平则,西之北曰肃清,北之西曰健德,北之东曰安贞。
宣武门是明、清时京师内城九门之一,与东侧的崇文门相对,位于内城三个南大门中西面。宣武门元代称“顺承门”,俗称“顺治门”。正统四年(1439年)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宣武门在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与崇文门两门一文一武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为取武为意,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就设在宣武门外。
壹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元大都南墙向南扩展,重建城门,永乐十九年(1521年)竣工,仍沿“顺承门”之称。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门,增建瓮城、箭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顺至元年(1644年)十月规定镶蓝旗军民居宣武门内,清代的城楼规制基本沿袭明制,仅加以修葺。至民国年间,据《燕都丛考》记载,箭楼于1927年拆除,仅余台基和瓮城,至1930年始将台基和瓮城拆除。1966年修建地铁时将门楼与城墙拆除,护城河被填平,辟为宣武门东、西大街。
贰
宣武门城楼形制为三重檐,歇山式屋顶,灰筒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城楼通高约33米,面阔五间(38米),进深三间(23米)。两边靠城垣内壁一侧分别有马道与城内通达。箭楼在门楼之外,略低于门楼,设有箭孔八十个。瓮城内旧有砖砌土丘五座,距城门约三丈, 丘高五尺,以砖砌四级,上援巨石,砖长46,宽22,厚9厘米,此台讹传为明永乐时制造飞炮五头神之墓,另据《滦阳续录》载,北京地势宣武最低,暴雨时,雨水汇集城门,以此五台看水之深浅,测定水位,以定开城门泄水,应为比较原始的雨水报警器,1930年被拆除。
叁
宣武门瓮城内原有砖砌的“五火神台”。因此地低洼,雨季时城内之水多从此流出城外,日久看城门的兵士即以此砖台为记适时开门渲泄城中雨水,如果水淹没了砖台,则水拥城门,无法开启,城内易遭水患。光绪十六年(1891年)北京连降40天大雨,宣武门内水深两米,城门不能开启,最后不得不请出象来街附近象坊中的大象,才将城门拉开。因此砖台就有了“宣武水平”的称号。
肆
明清两朝城内报时靠钟鼓楼。1924年后取而代之的报时方式是午时鸣炮。鸣炮地点在宣武门城楼上,使用两尊退役的德国克虏伯野炮。据载首次鸣炮就震塌了附近的两间民房,于是只好把这两尊野炮分开鸣放,一在宣武门以东,另一安置到德胜门东。由于鸣炮费用太大,最后停止了这项不必要的报时活动。当时每天中午,火炮声声震南城,人称“宣武午炮”。
伍
清代刑场设在宣武门外菜市口。每次犯人囚车到菜市口,宣武门是必经之路。刑部在箭楼的西侧立了一通写有“后悔迟”的石碑,使犯人见此石方知后悔已迟,留下了一句“刑部的碑——悔迟了”的歇后语。据考证石碑有3米多高,只要一出宣武门便可以看到上面的醒目大字。
陆
崇文门和宣武门这两座城门与前门并排建在内城的南城上,崇文门在东、宣武门在西,其名称相对应,安五行学说,东为木,主生,西为金、主死,所以进京赶考的举人要进崇文门,私人出殡走宣武门,清代押死刑犯就从宣武门出去,到菜市口刑场执行。因此在老北京流传着一种附会的说法,左边亡明,右边亡清。因明朝最后一位崇祯皇帝的崇与崇文门巧合,而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的宣字与宣武门巧合,暗合天意,亡了两个朝代。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
在建筑上
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
在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
都是大可痛心的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图文来源 | 北京城市记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