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朝定鼎中原,建大都城,开城门十一:正南曰丽正,左曰文明,右曰顺承,正东曰崇仁,东之南曰齐化,东之北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南曰平则,西之北曰肃清,北之西曰健德,北之东曰安贞。北京城门(九)
内城正门,气势恢宏
正阳门在元和明初被称为丽正门,明正统元年(1436年)改名“正阳门”,这个名称便沿用至今。正阳门又俗称前门、前门楼子。位于北京内城南垣正中,是北京内城的正门。因其气势恢宏,又被称呼为国门。
壹
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东北三里处营建大都城时,城周60里辟11门,丽正门为其南正中之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元大都南城垣向南移建800米,丽正门才迁建到今正阳门的位置,时仍称“丽正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为提高防御能力,京城各城门外添建箭楼,正阳门也在此时被建成箭楼,城楼与箭楼之间形成一座大瓮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正阳门城楼与箭楼被侵略军重炮轰击。此后不久,驻扎在城门内的印度军不慎失火,把城门彻底烧毁了,只剩下城墙和城门洞,正阳门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先后重建。正阳门五百年沧桑,几毁几修,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贰
正阳门城楼形制为三滴水重檐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色琉璃瓦剪边。正阳门的门楼高33米,通高42米,比天安门还要高8.7米,是老北京最高的建筑。城楼面阔七间(50米),进深三间(24米),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勾栏平座,三滴水重檐歇山顶,布灰瓦绿色琉璃,城台正中辟有券门,门内设“千斤闸”(靠一对绞盘和一对保险梁升降系统实现起降的闸门)。
正阳门箭楼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开在城台正中,为五伏五券拱券式,是内城九门中唯一在箭楼开门洞的城门。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箭楼四阔七间,北出抱厦五间,楼高24米。正阳门箭楼门洞也设有“千斤闸”,紧急情况时可以迅速落下,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
城楼与箭楼之问形成一座弧形大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6米,瓮城的四个方向各开有拱券式门洞。正阳门集城楼、箭楼、闸楼、瓮城、月墙、庙宇等于一身,与内城南城垣连为一体,外有护城河围绕,形成了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老北京人常说的“四门、三桥、五牌楼”,指的就是一圈瓮城连接着箭楼、城楼、东西闸楼等四座城门。箭楼前是三座石拱桥组成的“正阳桥”,南边是通向前门大街的“五牌楼”。瓮城内是空场、铺舍、关帝庙和观音庙。
在正阳门的箭楼与五牌楼之间的河道上有一个石马,是正阳门的标志性景观。它长约2米,高1米多。午,乃十二属相中属马的称谓,北京城的子午线(中轴线)之中的“午”,说的就是它。
叁
正阳门是皇帝专用的城门,且皇帝一年也只出两次此门。一次是到天坛祭天,一次是到先农坛耕地。其余时间,这座城门都紧紧关闭,皇帝之外的人只能走两边的旁门,因此正阳门在民间也被称为龙门。
肆
正阳门的千斤闸与正阳门一样名闻天下。千斤闸非常宏伟,闸门宽6米,高6.5米,厚度则为9厘米,重量为1990千克,是北京乃至全国古代历史名城中最大的千斤闸。它的外层是一层铁皮,在铁皮的上面布满了加固的铁钉,里面是实木。斤闸开关闸的结构设计与运作原理非常科学,开闸时,闸门升至门洞以上城台内闸槽中;关闸时,闸门从闸槽中平稳落下,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千斤闸的主结构是一对绞盘柱,在每根绞盘柱自一层地面向上1米处的地方,都有两个绞杠的插孔,是“十”字绞杠的轴心。两个绞盘正南2.8米处是闸槽的顶部。两个绞盘正南方通向闸槽之间各有一块的“支撑石”。除了这些部件外,当中还有两根梁和保险绳。在这些部件的共同运作下,千斤闸的运作原理非常科学,展现了我国先人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伍
相传明英宗改元初期,京城里经常有鬼魅在夜晚出来害人。起初明英宗对此事并没有留意,反而觉得是有歹人装扮成鬼魅故意吓唬别人。直到自己居住的紫禁城里频频出现鬼魅害人的事情时英宗才开始担忧起来。 为了能压制住到处作祟的鬼魅,英宗绞尽了脑汁,他请来高僧在宫中做法事,率领后宫共同祈福,可这些似乎都不起作用。就在英宗一筹莫展时,大臣纷纷举荐一位举止怪异、疯疯癫癫的跛脚道人。英宗听后便忙命人把这道人请进宫里。这道士破衣邋遢,满嘴疯言疯语,见到皇上也不行礼,英宗见此人甚是无礼,便不大喜欢,但目前也只能将希帮寄托在他身上“既然道长来了,那么就请道长作法,驱散这害人的鬼魅吧。”英宗发话了。“不忙,不忙。贫道先喘口气。”这跛脚道人往朝堂下一坐,便不言语了,那场面相当尴尬。一些大臣说要将这狂徒拖出去打死,一些大臣却说真正有本领的人都是如此不羁、率性,说不定他正想法子呢。
半个时辰过去了,英宗见这道士还不说话,便把脸一黑,正要发怒,道士却说:“陛下,那鬼魅妖气本是极阴之物,因此需要用极阳之物才能压制住他们。方才贫道路过一座高大富丽的牌楼,看到城门上写着‘丽正门’。“ 陛下,‘丽’本是形容女子品貌出众,怎么能用于内城的正门呢?”“哦?那依先生看来,这城门的名字应如何改?”英宗略有不满地说。道士振振有词地说:“这个地方原本是前朝旧都,换了新主人之后很多城门都要改名字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内城的正门,所对应的就是一国之君。可就因为这个女人气的名字没有改,所以困都里才频频发生鬼魅伤人的事。我主本是真龙天子,极阳之身,如果能把内城的正门名字改换掉,那么自然可以压制住一切魑魅魍魉。”英宗吩咐宫女拿来笔墨,请道上赐名。没想到这道上哈哈大笑,说他自己根本不会写字。他一边抓着头皮,一边说“正阳”“正阳”。英宗见状,便下令将“丽正门”改为“正阳门”。
其实,英宗根本没听懂跛脚道人的意思。那道人一面抓着头皮一面说的是“真痒”,不料英宗却误听作是“正阳”。不过说来也奇怪,自从这城门更换名字之后,紫禁城内果然阴霾尽除,而鬼魅伤人这些事也就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对陌生人而言
它们在水平线上的极简和连续性
显得有点单调无聊
但细细体会你会发现
它们在材料和工艺上的富于变化
是对过去的重要见证
—喜仁龙《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图文来源:北京城市记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