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儿时的油炒面和今天的北京茶汤

上传时间:2018-09-12 09:21:34

生成地点:白云观庙会

贡献者: 茶汤飘香

标签

地图展示

儿时的油炒面和今天的北京茶汤

                          

茶汤的故事对我来说已经存留50多年了……

在我记忆中,自小我就没有上过一天幼儿园。大概是当时家里不富裕,我又是家中老大,在家既可以照看弟弟,又能帮助大人们做些家务。所以在学龄前,我就比一些小朋友多了没有老师约束的自由自在的日子。记得吃了中午饭,和一个院儿、不住一个院儿、一条街、不在一条街上像我一样的一群小孩子到处跑啊、跳啊、串门啊……玩得不亦乐乎,快到晚饭时候了,天还没黑,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了。这个时候小朋友们也散了,我就跑回家去,开始享受我最爱喝的“油炒面”了。“油炒面”顾名思义,就是食用油与面粉混合炒制而成的,现在我们叫作“油茶”。

clip_image002.jpg

图1: 爷爷、奶奶和我的父亲

 

那时候的食用油一般都是豆油、菜籽油,那时候可不是家家都吃得起花生油的啊!我家是回族,更偏爱放些牛浮油,做“油炒面”的过程,更准确地说,是看着奶奶做的过程简直是一种享受啊!

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把一只大铁锅蹲在笼好的煤球炉子上(我小时候,家里先是烧煤球炉,做饭、烧水、冬天取暖都是它。但是一到清炉膛的时候,一根火筷子通到炉膛底,整个空气中都充满了煤灰和烟雾。等后来慢慢地有了蜂窝煤,家里就换了炉子,蜂窝煤是一块一块的,煤体上有上下贯通的小孔,只要是每块煤压对整齐,小孔对正,炉火给氧顺畅,就免去了通炉膛的过程,屋子就干净了不少),把本色的面粉(我小的时候还很少见到富强粉,当时的面粉中能看到麦粒的本色,吃起来有麦粒的香甜)倒上多半锅,用黑铁铲子(铲子对我来说记得也是清清楚楚,铸铁的那种,铲子头是长方形,比现在的钢制炒菜铲厚实,铲子把是细细长长的,终端有个结束的小啾啾,挺有设计感的)就着逐渐热起来的铁锅温度不断地一铲接一铲地翻炒起来。我就站在奶奶身边,盯着铲子在奶奶手中不停地翻动着,看着锅中面粉的颜色在一点一点地由白变黄,又由黄变成淡褐,面粉的麦香逐渐变成了扑鼻的烤香,真是神奇又美妙的享受啊!

clip_image003.jpg

图2:30年前我在北京白云观庙会上冲茶汤

 

面粉八成熟了,就看见奶奶用一只绿漆小铁勺(那个时候不绣钢勺还没有流行吧?)从瓷碗中挖出两勺牛浮油放到滚热的炒面中,眨眼间浮油就和炒面融为一体,烤麦香的味道中顿时多了几分扑鼻的油香。熟透喷香的炒面立即被端到了一个凉快地儿,放上一个多小时,等着晾凉。

这等待的时间是难熬而忙碌的!要想喝一碗地道的“油炒面”,备齐各种小料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果仁,核桃仁、瓜子仁、杏仁、黑芝麻、白芝麻。。。越全越好(当然在那个年代要买到这些也是一种奢望了)!还少不了由果脯制成的青丝、红丝,外加桂花汁,红糖、白糖。

这之后,烧上一壶开水,盛两勺炒面放到小瓷碗里,趁着沸腾的开水冒着白烟,右手提壶,左手大拇指把住碗沿,小手指抠着碗足儿,随着右手提壶把开水浇到油炒面的同时,左手调整着碗的高度,让水流迅速地浇到炒面上,水位到碗沿下1厘米时,收水,右手放下水壶,拿起小勺,不停地延碗沿儿至碗底均匀快速搅动,直至看不到碗中有丝毫干炒面了,油炒面就冲好了。接着就是撒小料了,一勺红糖、一勺白糖、一小把烤制好的坚果碎、撒上黑芝麻、白芝麻、最后点缀上青丝、红丝,再淋上一小勺桂花汁,端在手上就是一碗地道的北京油炒面了。

clip_image006.jpg

图3:2018年我儿子在“旧物仓”生活美学活动中冲茶汤

 

油炒面(油茶)只是北京茶汤的品种之一。北京茶汤是一个统称,它包括由面粉炒制而成的油茶(油炒面:甜味的和咸味的共两种)、糜子面做的茶汤、杏仁粉制成的杏仁茶……后人又通过不断地实践又创新制出了可可味、绿茶味、果味的种种茶汤,在继承传统北京茶汤风味的基础上得以发扬光大,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