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北京饮食文化(四)

上传时间:2018-09-23 19:26:18

生成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贡献者: 人文北京

标签

地图展示

北京饮食文化(四)

炉肉,又称“烤方”、“挂炉肉”、“响皮肉”,老北京传统名菜,是久已绝迹的美味。清《调鼎集》:“挂炉肉:取酱醋涂肉,搁铁条上,加葱白四五根……俟油烟透出,转面再涂酱醋及葱料,如此数回,以黄脆为度”。清代亦为中秋时品,《帝京岁时记胜》又记“中秋桂饼之外,则……烧小猪、挂炉肉”。

《帝京岁时记胜》“八月”“时品”条中又记有“南炉鸭、烧小猪、挂炉肉”,此处的南炉鸭指的就是现在的烤鸭,取小猪烤之,则为烧小猪,其不用小猪者,名为炉肉。当时使用的地炉又称“焖炉”,后改“叉烧”,然后发展为“挂炉”,所以旧时(直到解放前)烤鸭店俗称“炉肉铺”或“鸡鸭行”,全聚德烤鸭店现保留的光绪14年所建老店门面左上方砖刻“老炉铺”依然醒目。

炉肉历史

在昔日的老北京,每天很早师傅们就起来开始架炉烘烤炉肉,刚出炉的炉肉挑到前店,满屋香气腾腾,引得过路人都垂涎欲滴。这时候若是能尝上一口,那可是又酥又脆,令人回味无穷……因为已停产53年,直到2006年才恢复少量烤制,这种老北京人喜爱的冬季美食,多数年轻人并未真正吃过。

炉肉吃法

第一,熬白菜。白菜放上几片,其他什么都不用放就会把汤煮得白白的,味道真是没得说,皮先炸再烤煮过以后口感很特别,很软烂但不糟,还有点咯吱咯吱的感觉。天福号冬天有一种大个的扁的硬硬的丸子,他们叫做大扁丸子,拿回去与炉肉一起熬白菜特别好吃。熬白菜是要注意:白菜帮子和炉肉一起先下锅,不要放任何调料,汤白以后放白菜叶子,大扁丸子最好切成4块,与白菜叶子同放,煮熟后放盐出锅。这就行了。
    第二,蒸。老北京有一种叫做黄芽菜。黄芽菜是大白菜的一个分支,与大白菜外形类似,但叶子是黄色的,很多地方介绍这是一个新品种,其实才不是呢,它的叶质柔嫩,味道鲜美、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糖等营养成份。不论炒食、蒸食或做汤菜均具独特的风味,为上等的叶菜品种。其实用白菜心儿、娃娃菜也行,就是味道差一点。下面铺一层黄芽菜,上面铺一层切成薄片的炉肉,清蒸,然后拿蒸出的汤加调料勾芡浇在菜上,就OK了。
    第三,什锦砂锅。也是老北京的做法,一般都是年夜饭,一锅由海参、玉兰片、蹄筋、炉肉、白煮肉、丸子、香菇、青菜、粉条等其他自己喜欢的菜组成,用高汤炖。保存方法:不能冷冻只能冷藏,冷冻以后肉皮的口感就没有了,保存时间大概2周。因此每次不要买太多。 注意:要买的朋友请到天福号西直门内大街的专卖店买,有两家,其它超市专柜没有,最好周一至周五白天去买,周六周日买得比较快,去晚了就没有了。还有就是春节临近时,因为酱肘子产量增大,有可能不生产炉肉。但丸子一直都有。

「关于炉肉的记忆」

老北京的“炉肉”和“炉肉丸子”

提起老北京的食品炉肉丸子,不用说50岁以下的北京居民没见过,就是60岁以下的人,恐怕也有很多人没见过,更别说吃过,因为它已整整消逝半个多世纪了。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这种老北京传统食品,又在少数食品店售卖啦。

记得我小时候(上世纪50年代初),母亲常带我到街口的猪肉铺去买炉肉丸子;我父亲则经常去老字号天福号买炉肉丸子。那色泽微黄、外焦里嫩、呈扁圆形状且表面疙疙瘩瘩、香气扑鼻的炉肉丸子售价非常便宜。因丸子的形状不规则,大小也不均,所以一般肉铺视丸子大小由售货员看着给,好在量基本差不多,由于便宜谁也就不计较了。买回来后,一般是切成小块用来熬白菜,熬熟的白菜汤鲜香味美,别有风味,让你不喝个“肚儿圆”不肯罢休。至今回味起来令人垂涎三尺。

说起炉肉丸子,首先得说说老北京的“炉肉”。所谓老北京的炉肉,就是选肥瘦和肉层适合的整块猪五花肉,放在烤炉中烘烤。炉子用砖砌成,形似一个小屋,炉内上部横穿一根铁杠,将整块猪肉处理好后用铁钩挂在杠上,点燃下面的炉子用火烘烤。直烤得猪肉肉皮起泡,油脂淌尽为最好。烤熟的炉肉,肉皮表面微黄焦脆,肉的部分肥而不腻、瘦而耐嚼,柔软而鲜嫩。切时,将烤好的肉放于案上,肉皮朝下肉朝上,一下刀便感清脆有声,切成薄片后即可吃。切成的薄片亦可熬白菜等,别有风味儿。过去老北京人要是用还微温的炉肉下酒,那真是别有风味儿,真能喝他个一醉方休。炉肉切后的残渣,即是做炉肉丸子的原料。我不是厨师,所以究竟炉肉丸子怎么做,我说不好,只是听说方法很简单,就是将炉肉渣子加淀粉糊掺和,捏成扁圆状的肉饼,放入油锅内再炸,待其熟后便成了炉肉丸子。当然,在火候和选料、烹炸等技巧方面,要看厨师的技艺水平了。

那时卖炉肉丸子的除“天福号”这样的名店外,大小猪肉铺也卖。我小时候住在位于现在北京站口西北角位置的一条胡同里,出胡同东口就有一家卖炉肉丸子的猪肉铺。走进肉铺,除看到肉案上放有生猪肉外,案子上还放着几个长方形的白色瓷盘,分别放着猪下水、熏鸡蛋、猪油等,其中一个盘子里便放着炉肉丸子。我们胡同里面有一家猪肉铺子也卖炉肉丸子,店铺内格局基本相同。

我再次买炉肉丸子时,和卖丸子的售货员聊了会儿天儿。那位年轻的女售货员还给我留了商店电话,并说我欲买丸子时,可以先给她打电话,她给我留起来。据那位青年售货员讲,这丸子是一位老师傅做的,而他们自己则都不知道怎么做。看来这种食品的制作技艺还没有失传。而且,最近我听说老字号天福号,也早开始卖炉肉丸子啦。是否属实,我没去看过。如果卖炉肉丸子的越来越多,我不仅为这老北京食品技艺得到流传而高兴,也为老北京食品逐渐被挖掘、被传承而高兴。至今,我已多次买过炉肉丸子,尤其冬天用它熬白菜,喝着那鲜美爽口的鲜汤,仿佛又回到儿时,会引起诸多美好的回忆!不过说实话,我再也喝不出当年那种味道啦。

味道会散去,但记忆不会;食物会消失,但历史不会。北京炉肉,是一抹远去的历史,一道深藏的情怀,是让人念念不忘的美味,是旧京文化的雁过留声。

图文来源:北京城市记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