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三五素心,据缸小饮

上传时间:2018-11-22 10:29:23

生成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贡献者: 人文北京

标签

地图展示

三五素心,据缸小饮

1.jpg

提起老北京的大酒缸,估计现而今连北京的“记忆”“往事”都快算不上了,还有多少人体会过它曾经的温馨,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曾经的辉煌。

大酒缸兴于清代,盛于民初,它算是大众酒馆,以零卖白干为主,只供酒和下酒菜。旧时在北京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曾是北京爷们平日的一大消遣之地。

"城内大酒缸,半截地下藏;好酒常年有,当桌又当缸。”大酒缸因酒缸而得名。大酒缸有别于其他酒馆,门面有大有小,有一间门脸的,也有三间门脸大小的。一般迎门是柜台,摆放着瓷盘,盘里盛着开花豆、豆腐丝、猪头肉、肉皮冻、炸铬馇盒等应时的荤素酒菜。铺子里面不设桌子,放着几只半埋在地下贮酒的大缸,缸有大缸二缸、净底不净底之分,据说是酒沾了地气喝了不上头。酒缸盖是漆成红色或黑色的两个半圆形对拼有四五厘米厚的木质大缸盖,缸盖可直接作为饮酒用的桌面,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到这儿喝酒的大多是体力劳动者,也不乏文化名人来体验生活的。大酒缸供应老白干,俗称烧刀子的高度数白酒,其酒精含量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多数是高粱酒,也有白薯酒供应。围着酒缸摆着几个低矮的板凳,酒客们不论身份尊卑,一见如故,围缸畅饮。

2.jpg

邓云乡先生在其《燕京乡土记》中,对大酒馆有一段诗意的描写,读起来让人回味悠长。他写道:“在风雪之夜,北风呼啸的马路上,或者胡同拐角处,远远地望见有个透出红红灯光的小铺,那就是大酒缸,去吧,那里有温暖,进去买个酒吃吧!”大酒缸开设的地点多是在胡同里,来这儿喝酒的绝大多数是街坊四邻,所以这里洋溢着独有的胡同亲情,是北京最有特点、最有味道的去处。

3.jpg

金受申先生曾介绍说:“华灯初上,北风如吼,三五素心,据缸小饮,足抵十年尘梦的,诗友陈四以为在大酒缸喝酒,如不据缸而饮,便减了几分兴趣的。”顾客坐在酒缸周围的方凳上,一边尝菜品酒,一边与其他酒友闲聊,交谈着社会新闻、掌故逸事、内幕消息、商业行情。这里没有高下尊卑、贵贱贤愚之别,人们不论相识与否,都一见如故。一到严冬季节,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夜晚去酌上二两,再要两条小酥鲫鱼,一碟韭菜拌豆腐佐酒,店内炉火熊熊,掌柜满面春风,听着酒友们山南海北地闲扯,什么张大帅、吴大帅、袁良市长枪毙殷焕然等。这确实是驱寒的好地方。大酒缸卖的是原封"官酒”,绝不掺入鸽粪、红汞等杂质。大酒缸之所以能吸引人,是因为小碟酒菜和零卖食品,不但下层市民欢迎,而且文人墨客也认为富有诗意。

虽然在北京大街小巷、胡同旮旯随处可见大酒缸,但经营者为北京人的很少,大酒缸的东家、掌柜的和伙计大多是山西人。山西人精打细算,在经商方面讲道德,不赚不义之财。大酒缸的"照顾主儿"都是些回头客和熟人,在酒里兑水和在酒菜上做手脚砸自己牌子的事,他们是不会干的。


作者:人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