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北京味道之名噪京城的老字号饭庄

上传时间:2018-11-21 16:24:08

生成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贡献者: 人文北京

标签

地图展示

北京味道之名噪京城的老字号饭庄1.jpg

为六朝古都的北京,自明清以来。王公贵族聚居,官僚政客云集,饮食业发展极盛。饮食文化可分为官府饮食文化、大众饮食文化、下层饮食文化三个档次。过去,北京饮食业的饭庄、饭馆、饭店、饭铺是有严格区分的,大致可分为五种,一是大饭庄,即专门以贵族、官僚、富商为服务对象,属最高档次,俗称为“伺候大宅门”的;二是中等饭馆,也叫饭庄子,有许多雅座,可以摆十桌、八桌宴席,以普通官吏、商人、市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上层人士;三是规模较小的馆子,不能做整桌的酒席,只供应米饭炒菜、各种面食小吃,以特色菜肴招徕顾客的饭铺;四是二荤铺,只卖炒菜,主食卖馒头、花卷、烙饼、抻面等;五是饭棚子、饭摊、切面铺、包子铺、饺子铺、馄饨铺等。

饭庄

北京的饭庄历史悠久,早在金海陵王1153年定北京为中都之后,北京便开始有了饭庄。清朝中叶以后,北京的饭庄愈发兴旺起来。清末明初,可以说是北京饭庄的鼎盛时期。当时,“首善之区”的官僚阶层、受宫廷豪华与讲究排场的风气影响,在饮食上追求奢侈,如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曾描述,“晚近大夫习于声色,群以酒食征逐为乐,而京师尤甚。”大饭庄专门以官僚、贵族、富商为服务对象,其繁华和密集的程度,以及菜品味道的丰富程度,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在北京饮食业中,大饭庄应享有最高等级。

2.jpg

北京的饭庄大多开在繁华闹市,规模大的饭庄字号无例外地都叫某某堂。所谓堂,是既可以办宴会,又可以唱堂会。夏仁虎《旧京琐记》中记载旧京:“酒肆之巨者曰饭庄,皆以堂名,如庆寿、同丰之类是也。人家有喜庆事则筵席、铺陈、戏剧,一切包办、莫不如意。”这些“高级”饭庄均可开设在京城繁华地区东四、西单、鼓楼前及前门大街一带,其字号吉祥典雅,建筑一般都有宽阔的四合院。用餐的房间可容纳数百人聚会,陈设讲究,菜品精美,墙上悬挂着名人字画,木质的桌椅古色古香,使用的餐具都是成套成桌,官窑的骨瓷贵重精致,一派富丽堂皇。此外,庭院中设有戏台,可在大摆筵席的同时。以京剧曲艺伴宴。

3.jpg

民国期间,京城名声较大的大饭庄有四十多家,最著名的饭庄号称“十大堂”,又称“堂”字号,即前门外西打磨厂的福寿堂、金鱼胡同的隆福堂、地安门外白米斜街的庆和堂,什刹海北岸的会贤堂、东四钱粮胡同的聚寿堂、东总布胡同的燕春堂、东黄城根的隆丰堂、前门外肉市大街的天福堂、西四报子胡同的聚贤堂、前门外大栅栏的惠丰堂。当然,关于“十大堂”的说法不一。下面选取会贤堂、福寿堂和惠丰堂略作介绍。

会贤堂

位于什刹海西北角的会贤堂,原是清光绪时礼部侍郎斌儒的私第,坐北朝南,面向湖心,翠柳环抱,环境优美。

清光绪末年,山东济南人在此开设会贤堂饭庄,主要经营山东风味菜肴。名菜有海参、燕窝、鱼翅等。饭庄店堂临街,前部改建成重楼,有房十二开间,建筑磨砖对缝,雕梁画栋、十分古雅。楼房后是两进院落,约有一百多间客房,宽敞明亮;西园有戏台一座,可供演出。民国期间二楼有栏杆,可凭望什刹海,每逢水中荷花盛开之时,地安门和后海一带的王公贵族都要光顾会贤堂品尝菜肴、观看演出。作为“十大堂”之首,会贤堂也是十大堂中唯一具备餐饮娱乐功能的场所。

4.jpg

会贤堂大门的马头墙上挂有“会贤堂饭庄”的铜牌,门簪上书“群贤毕至”四字,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也是唱堂会的地方。五四运动前后,鲁迅、胡适等不少进步教授、著名人士在此聚会探讨新文化运动。当年名伶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王瑶卿、余叔岩、尚小云、李万春等经常应邀在会贤堂舞台上献艺。

1937年以后,因市面萧条,会贤堂生意下降,此后这里就成了伪满洲国的驻京办事处。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会贤堂作为逆产被没收。1947年,被辅仁大学购买,作为校友聚会的活动场所。如今原址已成为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5.jpg

福寿堂

开业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前门外西打磨厂的福寿堂,以规模宏大著称。据记载,福寿堂院内的花坛、戏台十分气派,可容纳数百人看戏。福寿堂主要经营鲁菜,菜品考究,客人以前门外一带的大商人为最多,像同仁堂乐家、瑞蚨祥孟家、五老胡同盐商查家、以及马聚源帽店等大买卖,一般都在福寿堂设宴请客办事,并请戏班子演戏助兴。据说一次瑞蚨祥的孟家办酒席,请来杨小楼、王瑶卿、梅兰芳、荀慧生等不少京剧名角唱戏,一直唱到第二天天亮。前门附近围得水泄不通,警察都来维持交通,盛况空前。当时,西班牙人雷玛斯带着机器和电影胶片,租借了福寿堂饭庄的场地放映了《黑人吃西瓜》《脚踏车赛跑车》《马由墙壁直上屋顶》三部电影以推广西洋影戏,这也是电影在北京首次放映。福寿堂于1938年倒闭。

6.jpg


作者:人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