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王皮胡同贻来牟的故事

上传时间:2018-07-28 05:56:00

生成地点:王皮胡同

贡献者: 南城老李1979

标签

地图展示

王皮胡同贻来牟的故事


      王皮胡同历来有不少店铺商号,甚至包括一些二等妓院。据民国三十七年的户籍登记,全胡同正户40,附户86,总计126户,而铺户就有20户,约占总户数的六分之一,如果考虑到当时全胡同只有55个门牌,则铺户占院落的比例接近一半。如此多的店铺可能要归因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由于靠近观音寺、大栅栏和前门大街商业圈,首先是一些为大商号提供加工和原料的铺户,如染坊、成衣局、海参局;其次由于客流量可观,除有3家客店外,也集中了一些营销铺户,如铜铺、鞋行、米面海味杂货店、麻花铺;最后就是很多商号在这里开设的货栈,当时称为“堆房”,共有7家之多,还有一家麻袋庄,显系与之配套的铺户。


       这么多年过去了,胡同里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曾经的商号旧址要么消失,要么就改造成了居民大杂院,已经很难看出当年商铺林立的感觉了。胡同里的18号,一栋比较显眼的二层小楼,也是这条胡同中三座楼房之一。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八大胡同捌章》中对18号有过细致的描写。“18号。外表看来是整条胡同保存最好的一座楼。灰墙磨砖对缝……,门前有台阶,临街的墙上方有三面拱形窗,是原来的,下方有两扇方形窗,是后来打出的,为了通风和采光。靠街的一面是二层楼,楼对面有平房,楼东侧是楼梯,扶手是木头的,梯级已经改成水泥的了。红色的平顶房檐,绿色的垂花檐楣、下坠的桃形花饰依然还在,那么多年了,心跳停止,却面不改色”。


      小楼一层靠西有拱券大门可通院内,大门上方有一石匾,上书行楷大字“貽来牟”,另有小字“堆房”,分別位于“貽”、“牟”两字下方,左侧则为书者款识:“□江甯黃□永”。石匾使小楼在历史厚重感之外,还包含了一丝蕴藉的文化气韵,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如今,小楼几乎成为了这条古老胡同的地标性建筑,是许多表现南城老北京风貌的作品屡屡涉及的题材。


      石匾的第三个大字是“牟”,但经常遇到有人误读、误写,使“贻来牟”成为了“贻来年”。实话实说,在我记录这栋小楼的时候,确实也念成了“年”,也是按“贻来年”记录的。后来经过多方查证,得知“贻来牟”一词出自《诗经》的《周颂.思文》篇。


      《思文》一章八句,即:“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关于“贻我来牟”的“贻”字,朱子和其他学者一样,解释为“遗”,取给予、馈赠的意义,“来牟”,朱子采《尔雅》之说,认为“来”指小麦,“牟”为大麦。也有学者认为来牟为一物,即指麦,并无大麦、小麦之分。


      近代将“贻来牟”作为商号名称并不鲜见,清光绪四年(1878)三月,轮船招商局津局会办朱其昂,在天津紫竹林一带创办了贻来牟机器磨坊,这已作为标志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事件,同上海、广东其它两家工厂一起,被写入了高中历史课本。


      在《北京.宣武百科全书》中所记载过一家《贻来牟面粉厂》,位于西便门内。清光绪三十三年由管祖章创建,主要设备有:石磨4部,蒸气机1台。生产“福寿”牌面粉,每月生产面粉14.4万千克。后改称三阳面粉厂,生产“三羊”牌面粉。1949年三阳面粉厂有钢磨5部,职工49人,李泽民任经理。


      贻来牟面粉厂初建时附设贻来牟铁工厂,主要修理面粉机和印刷机。1921年铁工厂独立经营,改称和记铁工厂。1922年开始仿制对开印刷机、元盘机及半自动裁纸刀等印刷设备,成为北京最早生产印刷设备的专业工厂。


      巧合是的王皮胡同18号也是做面粉加工生意的,至于和西便门内的贻来牟有何种关系还真说不好。18号的小楼据说建于上世纪30年代,也就是西便门的贻来牟改为三样面粉厂之后。通过这个分析,18号很有可能就是老贻来牟的新址。


      民国三十七年的户籍登记上,18号填写的是“义和药局堆房”,据说这里也曾经做过二等妓院。很有可能是在贻来牟之后,堆房之前的那段时间。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