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北京的小吃之一,多为回民所制售。其大若银元,高高的有半个拳头高。像个旧时用高粱叶拧的粗绳,再盘起而做成的“墩子”(当座儿使),故此得名。它颜色白净,没有心馅,甜香可口,滋味颇佳,不像别的糖物儿使人发腻。过去小吃店或烧饼铺全制售此物,今已不多见。在阔别此物二、三十年后,笔者在东四牌楼大街近牌楼(已拆除)路西的瑞珍厚回民饭馆见到此物,买了几个吃,其味儿还与过去差不离。
瑞珍厚也是北京城中有点名气的回族饭馆,门口设有“小吃部”,多卖些旧日小吃,很受老北京人欢迎。还是那句老话:“要解馋上瑞珍厚,没钱的吃墩儿饽饽,有钱的吃涮肉。”昔日,在西直门外大街路北有一家小店,专门制卖墩儿饽饽,除零售外还兼营批发。每天有城外小贩来此趸墩儿饽饽卖。他家的墩儿饽饽做得样儿好,不破不裂,且内中有香甜味儿,虽不浓,但合人口味。正面印上一个红方儿,外观甚美。
其货远发到东北旺、西北旺村。小贩门总好吆喝:“西直门的墩饽饽,好吃又便宜……”到郊区昌平一带,此物虽也由回民制售,但就有些“农村气”了——个儿大,实惠得很。在村中小吃挑子上买两套烧饼夹果子,就能当一顿饭了。再买几个大墩儿饽饽当夜宵,就是村中小康人家好吃喝的水平了。记得,皇庄子的帐房先生总买几个墩饽饽当夜宵,他常说:“吃了墩儿饽饽发胖,不长个儿!”因为他太瘦小了。
本条记忆来自公众号“北京脉搏”,该公众号于 2018 年 6 月入驻本项目平台,参与记忆贡献,现已成为本项目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