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粮票与粮站的记忆

上传时间:2018-11-19 09:22:42

生成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贡献者: 人文北京

标签

地图展示

粮票与粮站的记忆

1.jpg

小粮票,记录着老百姓吃饭的变迁故事,记录着国家粮食发展的变迁故事,记录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变迁故事。小粮票记录着香香的故事,是国家改革开放40年让我们老百姓生活巨变的历史见证。

2.jpg

对于如今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记忆中难忘的一些词,应该包括粮票。顾名思义,那是购买粮食的凭证。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占据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多的,莫过于票证,而在数以百计的票证中,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那就是粮票。

3.jpg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粮站、粮票这些曾经关系到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计划经济产物,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偶尔在收藏者家中或古玩市场出现的粮票,还是会不时唤起亲历那个特殊年代的几代人的难忘回忆。

4.jpg

今年76岁的梁敦渠是我市老仁里粮站的站长,如今的老梁已经退休在家,昔日的老粮站如今也已经成为了国家粮食储备库。梁敦渠告诉记者,这里就是以前买粮食的地方,大家都拿起粮票,排长队来买米啊面啊油,忙的时候晚上都要排班站队……

5.jpg

中国亿万普通城乡居民对粮票的珍视,正是源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实行的粮食定量供应。老梁告诉记者,全国第一套粮票于1955年正式流通,拉开了中国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的帷幕。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粮票比钱更重要,它有定额的分配,

也就是说你有粮票不愁买不到吃的,但有了钱没有粮票,几乎是肯定买不到吃的。常言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那些“持票消费”的年代,有了粮票,就意味着你的吃饭问题有了着落。

6.jpg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市场物资慢慢丰富起来,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这时家家户户粮票都有盈余。

积攒的粮票多而钱少,这是大部分家庭的财务状况。当时,富余的粮票是可以用来兑换鸡蛋或是其他生活用品的,比如说,10斤粮票换1斤鸡蛋,100斤粮票换1个不锈钢锅等等。

8.jpg

1985年,国务院规定取消粮食、棉花的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为中国农产品购销体制由统购统销走向“双轨制”的转折点。经过8年的过渡之后,也就是1993年,粮食价格放开,粮油商品实现敞开供应,粮票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如今,粮票、粮站已经成为了永恒的记忆,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再也看不到到粮站排队买粮的场景了,很多人开始选择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各大超市的兴起,正在让我们享受着方便、快捷的新生活。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恰恰反映了咱们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进步了。


作者:人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