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珠朝街云南新馆旧址

上传时间:2018-06-29 14:40:59

生成地点:珠朝街

贡献者: 南城老李1979

标签

地图展示

珠朝街云南新馆旧址


      珠朝街位于宣武区南横东街路南,胡同北起南横东街,南到红土店胡同向西拐,通往如今的菜市口大街,而以前的格局,可能通往平渊胡同那边,具体的我还真不清楚,毕竟这片地区改造的乱七八糟,好多老人都闹糊涂了。


      珠朝街原称珠巢街,1965年整顿街巷地名的时候更名为珠朝街。由于南横街路南地区在过去相对荒芜,整体胡同格局无法和路北相比。前阵子我介绍过的蔡家楼胡同在清朝的时候就是一片荒地,后来因一位姓蔡的官员购置了这片地产,才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建筑群。珠朝街因和北半截胡同,米市胡同比较近,历史上扬州、云南、中山、成都等省市都在这里开设过会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5号,中山会馆。不过如今中山会馆里的居民已经腾退走人了,会馆被重新翻建。听说目前中山会馆归某个单位,不能随便进。


      在中山会馆对面,是4号云南新馆。北京城最早的云南会馆始建于明末的1628年,当时的会馆地址在朝内北小街的鹤庆府人士李大受的私寓中。满清入关后,满汉实行分离,云南会馆迁址校场头条。清乾隆年间昆明人熊郢宣和建水人蒋文祚将会馆扩建,形成一定规模。


      后来随着云南籍学子商人进京人数增多,云南会馆逐渐拓展外馆,分别出现了位于朝内北小街的云南老馆,迎新街的云南南馆和景中祠馆,校场头条的云南北馆,福州馆街的理化会馆,江擦胡同的云征会馆以及知名度最高的云南新馆。


      珠朝街的云南新馆之所以知名度高,主要是和其临近的北半截胡同的浏阳会馆以及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有关。1898年席卷京师的维新风云就源于会馆,其中康有为的南海会馆组建粤学会后,各省旅京人争相成立学会,云南维新派也在云南新馆由康有为、梁启超直接帮助成立滇学会。新馆成为维新派联络活动的场所。当时康有为的变法名言曾挂于会馆显位:“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当年4月康有为在粤东会馆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宗旨,规定北京、上海设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云南维新派响应最迅,首先在新馆成立“保滇会”。滇籍维新志士戊戌维新运动成为重要力量。新馆成了维新活跃场所,常常昼夜灯火通明。


     清王朝结束后,云南新馆以及其他一些云南籍会馆成为了民主革命人士聚会的场所。王德三、王复生、聂耳、陆万美、张天虚等人都曾在云南会馆中居住过。另外云南会馆对进步文化的贡献。会馆本身重视文化教育,除办云南学堂教育云南子弟外,在宣外校场头条会馆的北院还设有一个图书馆,藏书颇丰,还每年都拨资购入新书。


      珠朝街的云南新馆从目前实地考察来看,并没有历史上介绍的那么大,可能在后来的改造拆迁占据中毁掉了一批房屋。新馆的院门很不起眼儿,里面拥挤狭窄,越往深了走越不好走。很多房屋都是后来私自搭建的,原有的老建筑都被遮挡在后面。对面的中山会馆已经修缮完毕,云南新馆虽然也挂上文保的牌子,但命运和孙中山先生曾经下榻过的中山会馆比起来还是大不一样,估计短时间内这里不会太大的变化。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