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皮胡同仙城会馆旧址
位于前门外的王皮胡同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在明嘉靖三十九年编写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上,正西坊就有王皮胡同。这条胡同东西走向,东起前门大街,西到煤市街,东段横穿粮食店街,南北分别是蔡家胡同和大齐家胡同。整条胡同以前俗称“王八胡同”,因为名字不雅,以至于不少居住在这条胡同的人都不愿提及自己所居地址,当有人问及时,一般多以“施家胡同那边”简单带过。
后来改为王皮胡同据说这里曾住过一个王姓皮匠,托好,靴鞋缝得结实,人们都喜欢让他缝鞋,胡同也因其改名,沿用至今。尽管王皮胡同在北京算不得大胡同,且比较狭窄,但前清时期,这里却集中了很多店铺,其中也包括商会性质的会馆。这就是今儿要聊的王皮胡同仙城会馆。
据资料记载,广州仙城会馆是由广东珠宝、香料商人共建的工商会馆,和文人会馆、试子会馆不一样,这种会馆是专为商人从事商贸活动设立的。据留存下来的《创建仙城会馆记》记载,仙城会馆创设于康熙五十一年,是由经营锦绮、珠贝、翡翠、珊瑚等行业的商人以两千金购建而成,正房设有关帝像祭祀。
目前仙城会馆被分为两个院落,王皮胡同5号和7号。会馆原大门位于7号旁边,现已改为民房,5号和7号大门属于在原房屋建筑上后开的门。5号院不大,应该是原会馆配院,7号院为三进院落,虽然已经沦为大杂院,但整体结构依旧能感受到当年富商会馆的气派。
仙城会馆碑目前铺在院中,成了垫脚石。石碑上的小字都已经磨平了,就剩碑头的“仙城会馆碑记”六个字。据查证,会馆碑记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拓片部分保存在有关单位。目前居住在该院的本地人还算不少,大多数都知道会馆的事儿。我拍摄的时候居民们一直问是不是要保护起来了,因为如果要保护,房屋就会进行修缮和加固。也许会进行腾退安置,让他们能住进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