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中国人民大学琐忆

上传时间:2019-03-05 17:04:00

生成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贡献者: 袁保亮

标签

地图展示

中国人民大学琐忆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四年光景一晃而过,然而在我心中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深刻记忆。


         大师风流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知名学府,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走在光荣之路上。1937年,在抗战的烽火中,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学校诞生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其历程也自然与众不同。亦战亦学,是其成立之初的鲜明特点,听党话跟党走则是其一以贯之的鲜明特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历任校长成仿吾、吴玉章、袁宝华等革命家、经济学家的带领下,学校逐渐成长壮大。解放后,中央领导人曾经有意将人民大学办成当时共和国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据说从白石桥到今海淀书城一带,当时都纳入了学校建设规划。但几经波折,人民大学最终选择了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发展之路。其间,一批专业院校从人大分离出去,也都成为各专业的领军者。

       纵观学校发展历程,大咖云集,大师风流是人民大学始终屹立于全国高校前列的重要保障。

       就我在校期间,知名的大师就不计其数。从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财政学法学新闻学等各个领域,涌现了一大批知名大家。如清史专家戴逸,是我们档案人出身,自然倍感亲切,其在清史研究领域的贡献,无出其右。始终专注于档案研究的曹喜琛院长,也是档案学界巨擘。老头儿平易近人,治学严谨,是个十分有趣的人。新闻学界的安岗教授,法学界的高铭暄教授,灾荒史研究专家李文海教授等也是学界的泰斗式人物。经济学家吴易风、高鸿业,可谓是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吴易风老师其时已经年过六旬,但精神矍铄,仙气飘飘。还记得他在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消息一出,瞬间满座。老人家的讲座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生动活泼,发人深省,尤其难得的是没有一点端着做作的姿态,对学术虔敬得如同赤子。财政学、金融学方面,陈共、黄达等知名大师云集。陈共老师的《财政学》是当时不少高校财政学教科书的不二之选。黄达教授更是金融学的奠基人,他同时也曾经担任人民大学校长,为人大的发展立下赫赫功勋。这里尤其不得不提的是袁宝华老先生。先生早年投身革命,曾参加过一二九运动。解放后,长期在工业和经济部门任主要领导,对中国经济建设了如指掌,作出重要贡献。后转任人大校长,夙兴夜寐,为人大的发展殚精竭虑,奠定了人大在经济研究方面的特殊地位。袁老还是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引路人,是朱总理成长的重要提携者。但是先生为人低调,从不大肆宣扬,一如他实事求是的治学之风。

       那时人大最强的经济类学科,人才云集到了什么地步呢?后来成为经济学京城四少的个别人,当时是完全排不上号的,以致于后来“叛逃”至清北,混得风生水起。其实不是人大不爱才,人大是很注重年轻人成长的,只是高手实在太多,难免有些顾此失彼。该“少”离开人大后讲了一些对人大不利的话,做了一些对人大不利的事,他的恩师对此是十分遗憾的,人大方面对此人还是宽容待之。总体讲,人大的大师们还是注重提携后辈的。当然后辈们也争气。比如高培勇先生还在人大的时候,是颇受重视的。他也曾经多次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学习时去讲授相关知识。又比如现代商务礼仪方面的专家,金正昆老师,也算一方翘楚。金先生讲课风趣幽默,现代商务礼仪课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在教三的阶梯教室,每逢先生登场,占座是不起作用的,人挤人到了什么程度?请君抬头看,所有的窗台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学生,足见此课受欢迎程度。

        

        食堂战场

        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三天不吃饿得慌。吃饭问题从来都是大事情。

       人民大学有三个食堂,东区食堂、西区食堂和教工食堂。我们住在东区,常去的就是东区食堂。每次去食堂,都像是上战场。

       第一要务是抢座位。要想排完队打好饭能够有一席之地,必须早早赶到食堂,然后用书包,饭盒盖之类的东西占座。由于有的校外人员也进来蹭饭,更加剧了座位的紧张状况,同时也对学生的财物安全带来影响。我就曾经丢过一次书包,后来书包找回来了,除了书本,里面唯一有点用处的闹钟却不翼而飞。

       早餐要抢稀饭和豆沙包。去得早的,食堂会有稀饭和豆沙包供应,但是量不大,很快就抢光,来晚了的就只能吃玉米糊糊和馒头。玉米糊糊很粗,馒头很干,南方人吃不习惯。因此我们每天早上都得比其他同学提早到食堂,为了那可口的稀饭和豆沙包,只好做早起的鸟儿。

       中餐要抢免费餐和特色菜。食堂准备了一些免费餐,供家庭贫困的学生食用。一般是稀饭和黄瓜蛋花汤或海带汤。那些年农村孩子上大学不易,因此还是有不少的人需要免费餐。人多必争,所以要赶早。同样要赶早的,还有特色菜。以前人大食堂的菜千篇一律的无辣椒无花椒,我的感觉就是吃起腻人。后来中午提供水煮肉片和椒麻鸡,这两样菜是重庆学生的最爱,偶尔也有其他学生购买。同样数量有限,售完即止。尤其是水煮肉片,选肉精致,不肥不瘦,大油爆香辣椒,香味浓厚,火候掌握得好,芡也勾得好,麻辣味调节得好。简言之,就是恰到好处。往往上第四节课时,魂儿就被水煮肉片给勾走了。如此美味,我们重庆学生不得不抢,跟打仗一样一样的。

       晚餐也要抢。早到的,有米饭,晚到的只能吃馒头。食堂没有区分米饭窗口和馒头窗口。有时费尽力气排队,到了窗口却发现没有米饭了,于是又得在另一个窗口重新排队,等排到窗口,可能又没有米饭了。折腾半天还是只能吃馒头。北方人可能会说,馒头多好啊,还嫌弃什么?可是对于南方人来说,还真的只有米饭才是心头好。

       这种吃饭像打仗的感觉,至今还记忆犹新,回忆起来倒也蛮有滋味。

 

        English  Corner 

       人大校园居于闹市之间,因此寸土寸金,整个校园就显得比较娇小,一如江南小家碧玉。小归小,名气却不小,比如英语角,在京城高校间就比较有名。

       英语角的英语称谓是English corner,是指为提高英语口语,而进行的一种英语口语练习活动。举办时间多在周末,也有在晚上举行的。人大的英语角就是完全符合这个定义的,既是在周末,又是在晚上。英语角设在学校东面小花坛里,沿着喷水池周围,都是大家交流的地方。

       英语角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场所,这和人大人提倡平等的理念完全一致。在这里,不管你是初学者,还是已经学富五车,大家平等相待,自由交流。我曾在这里结识了不少朋友,有周围民办学校学习国际贸易的女孩,也有北大生物系即将出国留学的男生。有须发皆白的外交部的老领导,也有初学英语的人大附小的小男孩。大家畅所欲言,互相请教,共同提高。这样的氛围,可谓其乐融融。

       这里也是一些故事上演的舞台。据悉,一位国际政治系的风度翩翩的研究生,在此邂逅了北大历史系的美女研究生,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后来喜结连理,成就一段佳话。还听说,一个北外的硕士,遇到人大档案系的一个男生。双方交流之后,硕士大人听闻男孩是档案系的,嗤笑道,我从未听说过archive,人大竟然还有这样的专业,是不是早该撤了啊。男孩也不多言语,平静地问了这位硕士的基本情况。后来硕士考外交部,负责招聘的正好是位档案系毕业的长者,结果硕士如何舌绽莲花也没有通过面试。

 

        风雨操场

        那时候,为增强学生体质,要求学生每天要去操场跑步。为了起到督促的效果,还实行打卡制度。

       那时候操场还是一个土操场,没有植被,也没有遮风挡雨之处。冬春季节风沙大,学生跑起步来扬尘四起。有的女生一跑步就咳嗽,对晨练充满了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同时也在男生中蔓延。为了完成打卡任务,学生们开始通力合作。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通常是,刚跑到操场就先去打一次卡。等到跑完步,再拿出另一张卡去打。曾经有学生一次打了五个人的卡,成为英雄般的人物。

       后来,值日的体育老师也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对打卡的学生也就关注起来。于是猫鼠大战很快掀开了大幕。还是那个一次打了五个卡的男生,常在河边走,终究是湿了鞋。他被值日老师当场戳穿,成为反面典型予以通报,英雄瞬间成了狗熊。尽管如此,还是有学生千方百计地想着作弊,因为操场的环境的确是太恶劣了。

       后来,据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等领导人到人大视察工作,并探望老专家。在与学生交流时,有大胆的学生直面提出了修建风雨操场的建议。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此后不久,风雨操场应运而生,过去一跑步就尘土飞扬的境况终于得到改观。从此,老师和学生们锻炼身体有了个好去处。

 

         八百人大

        八百人大,是对八百人大礼堂的简称。

        八百人大是当时人大最大的一个礼堂。同时也是人大各种典礼,晚会,盛大活动的舞台。

       人大有一个传统。每年都要举行一二九合唱比赛,每个院系都要组队参加,每个院系也都很重视。此项活动已经举办经年,年年都是人大各项活动中的重头戏。最初比赛分两个组别,大系和小系分在不同的组别。在小系组别,档案系曾经多年称霸,档案学子也引为自豪。大系组别,则是财金学院和劳动人事学院的天下。后来,两个组别合二为一。档案系的称霸历史也被改写,身为档案人还曾一度感到失落,但随后很快就释然了。那时演唱过的歌曲,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鼓浪屿之波》等,如今也还能够吟唱一二。可以说,这项活动对我的艺术熏陶和影响,至今仍在。

       还有一场演出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庆祝香港回归的演出。那一次,通过北京音乐台,人大邀请到了一批歌唱家和歌手来校表演。至今记得的有,张也,陈明,满江等。张也唱歌台风很好,现场演唱游刃有余,是有真功夫的。每一首都演唱得丝丝入扣,余音绕梁。那时她还没有演唱那首著名的《走进新时代》,名声也还没有那么大,但是也已经凭借《高天上流云》小有名气。从她的台风,修养,和音乐素质,可以看出,她是足以在歌坛拥有一席之地的。

       而最难忘的,还不是这些。1997年年初,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一代伟人邓小平与世长辞。是年开学不久,人大人在八百人大礼堂举行了小平同志纪念仪式。那是一场怎样的仪式啊!八百人大礼堂满满当当,挤挤挨挨,而又秩序井然。电视上在播放中共中央悼念邓小平同志的画面。八百人大礼堂里一片庄严肃穆,唯有师生们发自内心的低低的哀泣。大家低眉垂首,每一个人眼圈都是红红的,神情都是哀伤的,但是眼神却是坚毅的。小平同志早已为中国规划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作为后辈,我们就是要秉承伟人遗志,将中国的事情办好,将改革开放推向更加深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尽管悲哀,尽管难过,但却不觉迷茫的原因。大家感觉到方向已定,唯有披荆斩棘破浪向前的坚定。这场纪念活动,永远刻印在我们心上,促成我们的成长。

      

      作者:袁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