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共产主义大楼之安化楼

上传时间:2018-12-27 16:45:56

生成地点:共产主义大楼之安化楼

贡献者: 南城老李1979

标签

地图展示

共产主义大楼之安化楼

      上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北京计划在四个城区修建四座人民公社大楼,也叫共产主义大楼。除了已经拆除的东城区北官厅大楼外,昨天介绍过的西城区福绥境大楼目前处于半荒废状态,居民比较少。而崇文区的安化楼,目前还保持原来的状态,基本上住满了居民。而计划中在宣武区修建的白纸坊大楼因为公社运动进入尾声,加之宣武区当时底子比较薄,所以仅停留在图纸上。

     和福绥境大楼比起来,安化楼可以说是我从小就知道的一个地方。虽然楼高只有九层,但再我小的时候,它可是两广路上最高的建筑,即使放在北京城,也是堪称“摩天大楼”。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太太基本上每天都会带着我坐23路公交,从水道子到双井路口。安化楼就是其中一站,在当时以一栋居民楼为站名在北京算是独一份儿。

     安化楼是已盖成的三座公社大楼中最后一座建好的,比福绥境晚了一年,于1960年建成。大楼呈“凹”字型,和福绥境的“Z”字型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按原计划设计,三座大楼一样,都是设有集体食堂和集体活动室。但因为安化楼修建完成时,公社运动已经偃旗息鼓,所以安化楼是三座大楼中唯一没有开办过一天集体食堂的大楼。

     虽然小时候天天路过这栋大楼,但我第一次进入到内部却是在2009年,当时刚买了单反,和哥们儿一起来这边拍照。那会儿大楼两侧副楼都有天台,开放式,随便可以上去,好多居民都在天台上晾衣服。很早我就听说过,过去天安门放礼花,安化楼周边的居民都会跑到楼顶上。可如今,这座曾经两广路第一高度已经变得略显老态,周边随便一栋居民楼都要比这个高。

    安化楼的名字由来是因为当时修建大楼选址是安化寺,今寺庙已无存,一点儿痕迹都找不到了。除了安化楼外,在楼后还有安华南里和安化北里两片老旧居民楼区。2009年之后,我再也没进入过大楼内部,直到2016年因为参与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的一个纪录片,我才又一次进入大楼内部。

     因为地铁7号线的开通,广渠门内站的出站口就设在安化楼门口,因为这个,把当时的过街天桥也给拆了。大楼前原来比较宽阔的路面也变的窄了。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我和北京台的编导第一次进入到了居民家里。采访了一些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包括在傍晚拍摄居民在集体厨房做饭的场景。

     因为大楼原本按集体食堂设计的,居民家里不设厨房,可搬进来以后食堂没开办,所以只能各家起火。据90多岁的徐钦敏老人回忆,以前居民做饭都是在楼道里,一到做饭的时间段,楼道里烟雾缭绕,环境很差。后来房管局给每层腾出了几间屋子,做集体厨房,并安装了自来水,如今又通了煤气,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提高。

    徐钦敏老人是看着这栋大楼建起来的,也是第一批进入大楼的居民。如果说北官厅大楼和福绥境大楼的入住条件比较苛刻,可等到了安化楼建成后,原来的政审都取消了,有头有脸的干部根本就不来这里住,只能按普通住房分配给各单位居住条件差的职工。和其他两栋大楼一样,因为当初设计理念的原因,大楼属于畸形产物,为今后的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如今安化楼虽然居民众多,但环境很差,这栋楼不属于任何单位,还属于崇文区房管所。楼里的居民来自各个单位,现在有不少房子都出租出去了。徐钦敏老人开玩笑说,与其称为“共产主义大楼”,到不如叫“国际大楼”,因为缺乏管理,楼里杂乱无章,任何人都能随便进出,包括很多外国人都慕名前来拍摄探访。特别是夏天,夜晚很多喝多了的年轻人进楼里又吐又撒,把楼内的卫生搞的很差。

     作为安化楼资历最老的住户,徐钦敏老人一直在呼吁有关单位对安化楼加强管理,特别是安全和卫生方面。也有一些老住户希望政府能够过来看看,了解一下这座曾经备受瞩目的大楼里现如今居民的生活状态。有个阿姨提建议说,作为历史产物,大楼应该保留,但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另外因为大楼已经不适应现如今的居民生活需要,可以将大楼的居民另行安置,把安化楼改造成社区养老院等。

     可能是我对安化楼了解比较多,也加之从小就这栋大楼前路过,所以安化楼写的多一些。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北京的福绥境大楼和安化楼被称为共产主义运动的活化石。虽然评为文物太过勉强,但作为近代优秀建筑还是可以保留下来。

16.jpg

     本条记忆来自公众号“南城老李1979”,该公众号于2018年6月入驻本项目平台,参与记忆贡献,现已经成为本项目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