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听,老北京理发馆的“哐啷”声响在胡同里回荡

上传时间:2018-11-19 09:57:50

生成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贡献者: 人文北京

标签

地图展示

听,老北京理发馆的“哐啷”声响在胡同里回荡

小时候,桥底下凳子上,推个秃瓢儿1块钱。现在进个理发店一顿折腾,不坑你30块钱不消停。相信很多老北京人也都会怀念一块钱理发的那段日子。清代时候,理发不叫理发,叫剃头。剃头匠的家伙就是一个挑子,一头是火炉和脸盆儿,一头是个凳子。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办公室”。到了民国时期北京市民的发型就多样了,光头、平头、寸头、分头流行起来,大部分市民喜欢光头,既便宜又方便,每天出门胡噜一把就完事儿了。

1.jpg

小时候熟悉的理发馆面貌,现在转着霓虹灯的美容美发所不能复现给我们的老回忆了。

2.jpg


历史

老北京理发业当时在大街上有门脸的叫剃头棚儿,同时也有挑挑走街串巷的。他们大都手里拿有一铁器,当时人称为唤头,形状似大镊子,用小棍自下向上一拨,便发出“呛啷”一声,随走随响,以召唤主顾。当时,他们除剃头刮脸外,还为客人掏耳朵,按摩、推拿、正骨。有的上年纪的老人理发剃头时爱睡着,这个时候剃头师傅就会顺式给你按摩一阵儿。有的胳膊腿脚不舒服的,他还给你推拿。他们的剃头挑更是有讲究,有句俗话“剃头挑子一头儿热”,是因一头是专为客人洗热水头的地方。上边是一铜盆,下盆架为放热水的小火炉,而圆笼边立一旗杆,旗杆上有青丝穗,其下边有一寸斗。

3.jpg

民国初年,人们思想落后守旧,妇女不敢进理发店理发,这时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理发行当,一些原是在大都市替富宦人家的太太、小姐梳妆打扮的妇女开始为北京妇女理发,大家叫这些人为“梳头婆”。1926年有了专门为女子理发的理发店,或在理发店里专设女部。店铺设备、匠师技艺、所用器具和材料都逐渐西化,改用推子、剪子、洋刀、沙发转椅和厚玻璃长镜。

解放初期,走街串巷的理发师傅仍是只会理男发,女发要到理发馆去理。这些走街串巷的剃头师傅给小孩剃头都功夫了得,他们能在小孩的哭闹乱动中给孩子把头剃好,那锋利的剃刀还不伤着小孩子的娇嫩的皮肤。北京人有为婴儿剃胎毛的习惯,因那时的孩子太小,不少家长不愿抱着孩子跑到理发馆去理发,当听到门口传来“唤头”的声音后,便会把理发师傅请来为孩子剃胎毛。

在公私合营、合作化以后,小手工业者和手艺人都加入了合作社,理发师傅也大都加入到了理发馆中,这样在北京的街巷中便很少听到那“噌、噌”响的唤头声了。理发馆一般在店外设立一个红蓝相间、不停旋转的灯作为幌子,告诉来往的行人这里是理发馆,请大家来理发。改革开放前,京城理发店都属国有,可等级不同。王府井的“四联”、西单的“第一理发店”等老字号名店,是考究的顾客的去处。而小街道、小胡同等居民聚居之处那不大起眼的小理发店,却是北京普通市民经常光顾的场所。如今京城已很少能够见到国营理发店,代之而起的是星罗棋布的各类私营美容美发店。

4.jpg

说说离咱们生活较近的时候,胡同里总有那么几家熟悉的理发馆儿,老款的理发椅、电推子、修面、铰脸、刮脸等,一条龙服务全活儿。现在还有哪家儿理发店用蜂窝煤炉子烧水给客人洗头的?大家伙儿赶上过这么洗头吗。剃刀磨锋利了,顾客的胡子也被热毛巾烫软了。可以开始刮脸了。现在的理发店还有这么手工的刮脸活儿么?

5.jpg

这阵势熟悉吗?客人跟掌柜说要刮头:“照着郭德纲脑袋那劲儿来。”掌柜停止了闲聊,往装有肥皂沫搪瓷缸子里兑了点儿热水,开始忙活起来。老北京刮秃瓢儿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刮头讲究唯手熟耳,在崎岖的脑袋瓜子上,生怕刮出几道血口子,顺毛儿刮的手艺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6.jpg

老墙根儿底下剃头的师傅,曾经让电推子一推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一边和老师傅唠嗑儿,一边就剃好了。

那些目睹过剃头师傅下街剃头的老北京们,或许仍记得“唤头”清脆悠扬的“呛啷”声在寂寥悠长的小胡同里回荡……


部分摘自《图说北京三千年》


作者:人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