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沟教堂遗存之口字楼
在聊滕公栅栏墓地的时候,我说过这里在闹义和团运动的时候被毁了,这下可得罪了洋人,毕竟这里埋着他们的人,毁了人坟墓等于打人家脸。事后运动被平息了,清政府怕得罪洋人,尽可能讨好。根据《辛丑条约》的约定,清政府于1903年“发银万两,重新修建”栅栏墓地,并且附建一座致命圣教堂,将义和团运动中散落的教士墓碑镶嵌在教堂墙体中。致命圣教堂因地处马尾沟,也称“马尾沟教堂”。又因教堂前有石牌坊,所以也被称作“石门教堂”。
马尾沟教堂所在地在明初是滕国公孟善的私人花园,俗称“滕公栅栏”,明中后期曾经是一位杨姓太监的别墅,民间俗称“栅栏别墅”。万历年间,杨姓太监因事入狱,他为了保存这所别墅不被官府没收,遂将别墅改建为专门供奉地藏王菩萨的仁恩寺,据史料记载,当时为了建设仁恩寺,杨姓太监共花费了四万只金条,但这仍然没能阻止官府没收这块土地,没收后的栅栏别墅被称作栅栏官地。利玛窦去世后被万历皇帝特批埋葬于此,此后这里便成了外国传教士及知名人士的公墓。
马尾沟教堂建成后不断扩建,除教堂主体建筑外,1906年后,还兴建了口字楼、山字楼、东西平房等附属建筑。49年以后,马尾沟教堂由中国教会人士管理。1954年,教会将山字楼和口字楼出售给中共北京市委,中共北京市委在此筹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两座楼被用作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的食堂和职工宿舍,1958年教会将马尾沟教堂和整个栅栏墓地无偿赠与中共北京市委。文化大革命中,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被撤销,此处被改为国务院第四招待所。1973年,马尾沟教堂主体建筑被拆除建食堂。山字楼、口字楼等附属建筑则保留至今。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复校,仍设在该处至今。
口字楼位于利玛窦墓正南方向,其名字是以建筑造型而定的。口字楼最初是将府右街的法国圣母会和修道院迁来安置在此,属于遣使会,被拆毁的教堂也属于遣使会。2003年,文物部门对口字楼进行了加固和修缮。但马尾沟教堂的主体建筑没有获得复建,旧址目前是党校的食堂。
口字楼自党校接管后就是教学楼,目前还有学生在上课,拍摄的那天楼道里能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在北楼大门内的树丛中,可以看到文物部门留下的文保标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