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胡同宝应寺建筑群记录(一)
登莱胡同位于宣武区广内大街路南,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必经的一条胡同,可以说走走三年的时间。我曾经最为着迷的一家拉面馆就在登莱胡同西口的南线阁街上,后来搬迁到了登莱胡同宣体门口。老太太曾经的一位同事就住在这条胡同里,不过老太太口中依旧沿用明代起的称呼,叫干面胡同。至于登莱胡同,是1965年的时候才改名的,所以很多老人儿依旧习惯称其原来的名字。
胡同内的登莱胡同小学,所占用地为原宝应寺用地。这个小学以前可以说想进去挺容易的,等孩子下学的时候就混进去了,基本上没什么人管。可如今想进学校或者幼儿园太难了。即便认识学校里的老师也未必能进入到校园内。关于干面胡同改称登莱胡同,可能和宝应寺曾经为山东登州、莱州和胶州义园有关。
宝应寺相传是唐代修建的古刹,原有明万历中编修顾秉谦重修宝应寺碑及万历三十二年铜钟1口。不过在我走访的时候,学校的老师也只是听说,为曾经见到这口种。至于宝应寺石碑,老师说确实有,但看不到,跟地下埋着呢。
关于宝应寺,有资料说寺院旁边有明代司礼监太监王安的墓,这一说法我感觉有些蹊跷。王安的墓我去过,位于房山常乐寺村,宝顶依旧存在,一共两座,另一位是明代太监王之佐的墓。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文物部门的确认。所以宝应寺旁有王安墓一说,我持怀疑态度。而且这一说法没有任何证据,哪怕遗留下一点痕迹都有说服力,但什么都没有。
目前宝应寺四大殿及偏院仍在,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该寺坐北朝南,格局规整,以现存围墙为界,南北69米,东西61米。中路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正殿、后殿。后殿房梁上的彩绘图案保存完好,人物栩栩如生,没有进行过翻新,是宝应寺遗留下来最原汁原味的东西。
本条记忆来自公众号“南城老李1979”,该公众号于2018年6月入驻本项目平台,参与记忆贡献,现已经成为本项目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