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横西街十三号粤东新馆残留
在我有限的学生时代,有那么几条街让我记忆深刻。首先就是广义街,学生时代开始就在这里。其次就是南线阁街,初中就在南线里的134。而第三条,就是位于牛街路东的南横街。虽然这条街我没有上过学,也经过的次数甚至不如枣林前街,但我人生中有不少次经历都和这条街有关。
刚上初一的时候我们学校组织每周三下午上劳技课,地点就在南横街里的一个宣武少年科技馆。不过如今这个科技馆连一点儿遗迹都没了,早就随着南横街的拓宽给拆了。正是因为在这里上劳技课,我才有了疯狂购买漫画书的开始。我收藏的《七龙珠》前7卷都是在科技馆门口的书摊上买的。
高中时期,我有两次考试都在南横街的印刷学校。第一次是北京市弄的一个什么“做合格中国人汉语考试”,我操,我居然没及格,没拿到证书,意思就是我不是一个合格中国人。第二次,就是中级烹调技师的理论考试。如今我有不少哥们儿,也都出自印刷学校。我最后一次去印刷学校是1999年夏天,刚从饭店辞职,等于成了待业青年,街道给我一个通知,让我去印刷学校参加一个下岗再就业的培训,拿求职证。随后的2000年,南横街随牛街一起翻新拓建,印刷学校也就没了。
南横街在宣南地区算是一条非常知名的街道,据记载该街形成于元大都时期,前段时间还得出论证,南横街是元大都时期比较繁华的商业街。在明朝以前,南横街没有固定名字,清朝的时候称“横街”,后又称东、中、西横街,到了清朝后期,才统一称南横街。
1965年北京整顿街巷地名的时候,以菜市口胡同为界,东边的叫南横东街,直通虎坊路,西边的叫南横西街,通牛街。我曾经在文章里写过有关这条街的历史,那会儿商铺林立,会馆众多。就拿我上初中的时候来说,这条街上小饭馆很多,还有游戏厅、菜市场、学校、伊斯兰教会等,挺热闹的。那会儿没什么汽车,南横街里都是自行车,钻来钻去骑的特快,过去的记忆非常深刻。
可2000年以后,这里的一切变的太快了。在你稍不留意的时候,过去的记忆就被人为地抹去了。当我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什么都晚了,我的相机永远无法记录那段历史了。
如今游荡在宽阔的南横街上,两边盖起了新的楼房,过去曾经穿梭过还存在的胡同都被截去了一段儿。菜市口胡同没了,成了菜市口大街,将原本东西相连的南横街生生给切开了。在西街路东,紧邻菜市口大街的地方,保留着一栋老院落,这也是我对老南横街唯一的记忆了。同时,她也是南横街目前唯一残留在街面的院落。
南横西街有个著名的会馆,11号粤东新馆,而这处院落为13号。经过走访和查阅史料得知,13号也是粤东新馆,历史上怡园的组成部分。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此召开保国会成立大会,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戊戌政变前公车上书议政之所”。不过是在11号还是13号就无法判断了。
11号在拓建菜市口大街的时候已经拆除了,残留的13号也变的七零八落,原结构也遭到严重破坏。这处院落之所保留,据说是要再此基础上恢复会馆原貌,建立一个“戊戌纪念馆”。不过13号的腾退工作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一直没有进展。目前院儿里十分凌乱,房屋结构严重老化,这已经入冬了,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我不知道最终恢复还需要多久,也不知道能弄成个啥样子。反正11号已经没了,就算恢复翻建,也是残缺不全的会馆,和历史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当年拓建菜市口大街的时候,为啥就不考虑把11号院也给留下,组成一个完整的粤东新馆建筑群,非弄到最后了,对拆了,再想起保护,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