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切糕黏黏,赠您万事如意年年高

上传时间:2018-11-22 16:34:28

生成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贡献者: 人文北京

标签

地图展示

切糕黏黏,赠您万事如意年年高

俗话说回族手上两把刀,一把卖羊头肉,一把卖切糕。这个切糕就是年糕,和羊肉一样,是重量级的清真食品。

追溯年糕的历史,早在中国的周朝就有记载了。古语中“羞边之食,糗饵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将糯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在北魏时期就形成了相当规模,这一点可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像糯米那样黏性强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黏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们庆祝丰收的美食。明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后,许多南方精细食品相继传来,同时也传来稻米的栽培,北京开始有了糯米。明朝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由北方的“黏黏糕”谐音而来。

据说年糕是从苏州传来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军经武、强盛国势,后来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显示他的功德。城垣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相国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没过多久,吴王阖闾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谗言,伍子胥力谏吴王拒绝越王勾践的求和,遭到嫌弃并被赐死。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拜谢伍子胥。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于是在伍子胥家人的主持下,分给城内饥民,大家暂时度过了饥荒。苏州人敬仰伍子胥的爱国忧民精神,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一来表示对伍子胥的怀念,二来可供在送旧迎新的春节与亲朋好友分享。

年糕可以做成很多种口味,但都是在最基本的原味年糕的基础上加入个人喜欢的其他材料。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

北京的年糕一般为清真回民小吃店供应,年糕品种多,有切糕、枣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切糕,在元代已为大都十月应时小吃。元熊梦祥《析津志》:“有以黄米作枣糕者,多至二三升米作一团,徐而切破,称斤两而卖之。”清俞樾《忆京都词》中也有:“忆京都,小食更精工。盘内切糕甜又软,油中灼果脆而松。不似此间吃胡饼,零落残牙殊怕硬。”

切糕有夏凉冬热之说。《天桥杂咏》中介绍说:“燕市摊车卖切糕,白黄枣豆有低高。凉宜夏日冬宜热,一块一沽一奏刀。”切糕的做法是将江米面加水,和均匀上笼蒸熟,然后将蒸熟的江米面蘸水揉匀,扣于案上,用手按成厚薄相当的层片,抹上豆馅或枣泥馅,要达到四层面三层馅,层次分明,面馅分开。之所以叫切糕,是出售时刀上要蘸点水(避免粘刀),用刀顺边从上往下切,放在盘内,撒上白糖,入口讲究热、香、甜、黏。

一般卖切糕时还兼售豌豆黄、艾窝窝、驴打滚、江米藕、凉糕、蜂糕、卷果等各色小吃,令人随意挑选,随意品尝。

切糕的制作方法与出售形式始终没有变化,除了在小吃店有售,人们在家里也可用简单易学的方法制作:糯米泡足20小时后,放在屉布上蒸30分钟,将糯米饭放在盆里,加入糖水使劲地搅拌,然后将糯米饭放在屉布上,放一层糯米饭,放一层去掉枣核的大枣,然后再蒸30分钟后倒扣在案板上,蘸凉水拍打糯米饭紧实后,就可以吃了。

本文节选自“北京记忆”系列丛书《北京味道》 作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