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百家争鸣丨东四五条55号“乾隆御笔”小考

上传时间:2018-09-23 11:50:12

生成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贡献者: 北京脉搏

标签

地图展示

东四五条55号“乾隆御笔”小考


    北京东城区麻线胡同3号院落被“异地拆建”至东四五条55号。此园原为清协办大学士敬徵住宅,敬徵的孙子盛昱曾为国子监祭酒。这是一个带花园的宅院,取名“意园”。园中有乾隆手书石联楹,本文即对此联的身世进行了考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该院被当时国务总理唐绍仪购得,但不久,唐绍仪又将此院转手卖给清末外务部尚书梁敦彦。


1.jpg

梁敦彦


    梁敦彦,号崧生,广东顺德人。是清末第一批留学生,曾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回国后,任外务部尚书。曾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国考察大臣之一。


    张勋复辟时,他又是七个议事大臣之一。溥仪复辟后,他曾按溥仪的旨意到各大使馆活动,欲借外国人的势力,来捍卫复辟政权。但遭到各使馆拒绝。


    复辟失败后,民国政府曾经通缉过梁敦彦,梁敦彦只能逃往法国使馆避难。梁去世后,此宅由其子梁志和居住。梁志和在民国时没有做过什么差事,解放时搬到香港定居。


    梁敦彦是从德国出差回来后,从唐绍仪手中买下此宅,为适应他经常会晤一些西方国家外交人员的需要,对宅院大肆修茸、改建,因而此宅成为中西合璧式建筑。


2.jpg

大门


    该宅当年占地面积很大,包括今麻线胡同3号、5号、北鲜鱼巷4号及西裱褙胡同从32号直到今天的京报集团的位置。


    原来共有房屋105间,花园也很大,除有中、西式住房外,中间(今麻线胡同3号院内的二层小楼以西)还有一极大圆厅,作唱戏、跳舞用。


    这是一座尖顶圆形建筑。厅内上部有一层栏杆楼板,从这里可通至东边今麻线胡同3号院内的小楼上。


    今天的麻线胡同3号院,是原梁宅唯一保留下来的部分。它坐北朝南,临街有一大八字影壁,大门一间,门内有两棵极大的银杏树,从年龄上来看,有几百年的历史,也说明该院的历史十分长久。


    此宅院解放后一直为中央领导人居住,所以一般人很难进入院内,此院内的照片很少能见全。


3.jpg

方亭


    院子内有一个石屏门,石屏门两旁有大青条石联楹,正面刻:“泉淙涧底琴音写;峰倚天边画景收”背面为:“松老龙鳞皆合抱;山连螺黛自回环”


    对此石联楹出处包括《北京名胜古迹辞典》、《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东华图志》等书籍文字都一模一样的记载为圆明园遗物,但从来没有书籍说明是来自圆明园哪个景点。


    也没人能说清楚到底谁是第一个将此石联楹是圆明园遗物写进书里的,导致后人只要写这个院子就说此石联楹是圆明园遗物,感觉都是互相抄袭,从未有人深挖石联楹出处。


    既然这多权威书籍都说是来自圆明园,那一定是来自圆明园的了。但姑且不查什么时候什么时间什么背景怎么运到这个院子的,就光从石联楹上的御制诗句上来寻找此石联楹出处,就相当困难。


    仔细观察石联楹,发现背面(北面)有小印章一个,为“乾隆御笔”四字,至此就已经排除嘉庆和道光及咸丰三帝,也基本排除此石刻来自绮春园的可能性。


4.jpg

敞轩


    但众所周知,乾隆一生写下的诗句有几万首,要查出一两首诗实在是不容易,只得查阅《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但《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也有十卷之多,而且《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没有目录,排列也很没有规律,没办法,只得逐个查阅。


    费了好大劲,最终还是在《清高宗御制诗初集》里查到了这两首诗,但查出的结果和那些书籍记载的根本不吻合,原来这两首诗分别是乾隆描写天成寺和写雾轩两个不同景点的诗句,而且都是大诗句中的其中两段诗。


    在圆明园所有景点中并未有此诗句,由此可见,此石联楹并非出自圆明园,但两段完全不同的诗句又是如何拼凑到了一个石联楹上呢?


    要解决这个答案首先要找到此二诗的原出处,乾隆有写诗刻碑的传统,所以我认为此二诗肯定被人刻到了某处摩崖或什么碑上,如果找到有此诗句的碑文或摩崖石刻,那麻线胡同3号内的石联楹乾隆诗句必是假的。


    但天成寺和写雾轩分别在那呢?经过仔细分析诗句和前后几首诗句的对比才初步分析出天成寺应为天津蓟县盘山的天成寺。


5.jpg

北房


    但此诗是否还在呢?答案只能去盘山寻找,最后决定亲自前往盘山实地考察寻找此碑。


    在驱车近三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了盘山脚下,马上前往盘山管理处询问天成寺是否还在,当告之此寺至今完好后,立即准备前往天成寺实地进行考察。


    天成寺位于盘山半山腰,车不能直接开上去,寺离停车场有小三十分钟的山路,没办法,在爬了三十多分钟山路后,终于见到修建在半山腰的天成寺,天成寺又名天成福善寺,也称“天成法界”。


    该寺始建于唐代,辽、明、清数代都曾扩建重修,清朝自康熙以后,几代皇帝均曾巡幸天成寺,乾隆巡游次数最多,他的替身僧空海就在这里出家。


    步入寺门,首先看到的就是“江山一览阁”,这五个字为乾隆皇帝所提。穿过曲廊,来到了一个高坝台上,至此我仍然没有找到要找的御制碑。


    突然一转头发现在大殿的东侧立有一块石碑,上前一看碑文,果然,碑上很清楚的刻有“泉淙涧底琴音写;峰倚天边画景收”的诗句。


    原来此诗句是在乾隆七年(1742)乾隆皇帝游览盘山时写的《游盘山记》中的一句。而不是多少年来一直谣传的所谓石联楹来自圆明园的诗句。


    至此,麻线胡同3号院内所谓“来自圆明园”的石联楹谣传彻底被揭开。另一面“松老龙鳞皆合抱;山连螺黛自回环”也不用找了,和“泉淙涧底琴音写;峰倚天边画景收”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完全是后人拼凑的。


6.jpg

松老龙鳞皆合抱;山连螺黛自回环


    而且如果仔细观察石联楹背面的乾隆御笔印章,会发现很多问题,首先“乾隆御笔”印很不规则,做的很糙,而且从未见过这种样子的“乾隆御笔”章,圆明园和长春园内都现存有“乾隆御笔”印章,绝非此样,而且章盖的地方也不对。

    石联楹所用的石料更是粗糙,别说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用此石料,就是连一般衙门或大户宅院都看不上这种石料,而且石联楹正反两面诗句都没有落款,这也不符合乾隆写诗的风格。


    但为什么麻线胡同3号内仿造的“乾隆御笔”石刻做的如此粗糙多少年来却没有人注意到呢?


    对此我仅发表我个人对此的看法,首先此石料应该是在唐绍仪或梁敦彦时期进入此院的(可能会更晚),看来此二人对乾隆时期的文物不是很在行,或者二人根本就知道是假的。


    其次是当年贩卖此石联楹的人也很聪明,挑离北京比较远的乾隆诗句(一诗出自在天津蓟县盘山,一首出自京东平谷行宫)作假,很巧妙的将两个相隔几十公里的乾隆御笔拼凑在一起,为的就是使外人很难找诗句的出处。


7.jpg

泉淙涧底琴音写;峰倚天边画景收


    再加上当年圆明园处于荒芜人烟的状态,石刻御笔任何人都可以随便搬运,说是来自圆明园的乾隆御笔肯定没有任何人表示怀疑,而且主人还会觉得来自圆明园的石刻能到自己家的花园内摆放似乎是很有面子的事情,更不会深揪石刻确切的出处。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此宅院从清末到拆除,一直是私人宅院,大门紧闭,一般人很难进到内部参观游览,神秘的色彩也给在大门外的老百姓带来很多猜忌和谣传,再加上院子主人以石刻“来自圆明园”炫耀,此宅院内的石刻“来自圆明园”的说法便以讹传讹地传了几十年。


    我估计《北京名胜古迹辞典》当年在编辑的时候此宅院一直是中央领导居住,编者也是不方便进院子内仔细观察考证,至于后面一些报道文章和新出的《东华图志》更是参考了前者的文章而写进去的。


    希望今后其它媒体及同样爱好北京历史文化的朋友再报道或描写此宅时候能够及时纠正。


  注:北京脉搏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