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曾遍大小巷,如今幸得闻

上传时间:2018-08-16 18:05:51

生成地点: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少年宫

贡献者: 北科方志实践团

标签

地图展示

方志技艺|曾遍大小巷,如今幸得闻


“哎~磨剪子来——戗菜刀——”一声吆喝传来,时间瞬时倒回以前。那时候,叫醒人们的不是穿梭不停的车流声,也不是滴滴嘟嘟惹人恼的喇叭声,而是凌晨在大街小巷中间传来的中气十足的叫卖声。一连串的吆喝叫卖不仅叫醒了北京人,也叫醒了北京城。

但到如今,即便在小巷里兜兜转转,也再难觅得那一声声充满生活气息的叫卖,过去的时光似乎也随着叫卖声的远去而逐渐沉寂在原来的记忆中,未见复醒。

这份老北京的记忆却在孟雅男老师手里得到了保存。孟老师是老北京叫卖艺术团的团长,至今已和叫卖接触了14年。


封面.jpg


在崇文少年宫剧场,我们见到了正在筹备节目的孟老师。在排练间隙,我们就着节目中“小记者”的问题再次简单地询问了孟老师。

“孟老师,您最开始是怎么接触到叫卖的呢?”孟老师略清了清嗓,便给我们讲述起了自己与叫卖结缘的契机:“我呢,原来是中国戏剧学院的学生,你要说专业发展方向呢,也就是相声演员。这相声里面很多经典都是以叫卖为主的,所以我最开始想要去学习叫卖是为了更好地把这门技术运用到演出中。”刚好一个偶然的机会,孟老师在电视上看见了叫卖大王——张桂兰,张师傅的一番展现着实给孟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即孟老师就决定要去拜张桂兰师傅为师。

这师算是拜完了,事情却还远远没有结束。当我们问及在整个学习叫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孟老师思索了一会。开口道:“最困难的时候应该是开始学叫卖的两周之后的那个时期吧。最开始学习的时候以为这和唱歌一般,试了一下,挺好学的。后来就觉得翻过来覆过去就只是一样的东西,越来越觉得烦躁,两周后就不想学了。”可是又不想伤了师父的心,再者就算是不再学习叫卖了也想帮助师父把这门技艺传下去,于是孟老师决定在帮师父把叫卖用CD录下来制成专辑之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师父。可谁曾想到,事情在之后又有了转机;“结果在帮师父收录叫卖时,每天要听十多二十多个片段,一段时间听下来上百段叫卖留在脑中。最初师父让叫卖喊出声来时,声音始终放不开,但在经历收录那一段时日后,师父再将我带到街口,我却能自如的吆喝出来,内心也没觉得不适。后来慢慢接纳了这门技艺,也再没在师父面前提起过放弃这事了。”看着孟老师一脸释然,便晓得他后来就再也未后悔过。


吆喝.jpg


在观看彩排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这些节目是由孟老师带领的北京正明圣达老北京叫卖艺术团中的成员轮番进行表演的,不由得对这个艺术团产生了好奇。等到孟老师再次休息接受采访时,我们就问了孟老师这个老北京叫卖艺术团是如何成立的?孟老师看着台上忙碌的成员们,再转向我们,说道:“原来跟着老师学的时候,毕竟人很少,才三、四个人,我就给老师说:‘咱们这三、四个人太少了吧。’老师想想,也是,因为老师一直想着能把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编成话剧搬到舞台上情景再现,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那时候的社会景象,所以扩充人员势在必行。”张师傅呢叫来了自己的老哥哥、老姐姐们,而孟老师拉来了自己的大学同学,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艺术团就不断地壮大了起来。艺术团也随着一场又一场的表演,观看的人越来越多,在京城也小有名气。大家一说老北京叫卖,就会到孟老师的老北京叫卖艺术团来,体验一下正宗原味的老北京叫卖。

“你看,这技艺到我这算是第三代了,但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跟着我学习,我相信它会一直传承下去的。”这是孟老师在采访临近结束时说的,话语间充满着自信和希望。


表演.jpg


叫卖在原来是一种日常,是一种在普通不过的生活现象。叫卖人都只是为养家糊口,大声吆喝为的不过是能吸引更多人来瞧一瞧自己的东西。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凡。到如今,叫卖成了承载老北京京味的载体,这一声声喊出的是以前的光阴,带着人们返回以前那种热闹忙碌但充满生活气息的老北京。

 

“鲜菱角哎—哎——哎(哎爱咳哎)老菱角——”

“蜜来,葫芦,冰糖儿多来,哎,葫芦~”

“冰棍儿败火,败火冰棍儿!”

“洋烟卷——老刀牌洋烟卷儿——”

……

 

这一声声的吆喝中无一“京”字,却又在吐字气息呼吸间中氤氲出了一整个繁盛的老北京。



文 | 林咸鱼

图 | 小灰 韩璐

排版 | 某辰辰

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