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音视频

京腔土语丨半吊子

上传时间:2021-11-16 23:33:21

生成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中里社区

贡献者: 北京脉搏

标签

地图展示

							[00:00.00],
							
读音:bàn diào zi 词义: 1.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 2.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 3.做事不认真、有始无终的人。 溯源:这个熟语来源于我国古代的钱币计量制度。在我国古代,最常见的货币是铜钱,而铜钱一般为圆形方孔。为了便于携带和计算,至迟从汉代起,人们就已开始时将铜钱用细绳串起来,这种穿铜钱的绳子在汉代时被称“贯”,如《史记·平准书》中就曾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贯”又成了货币计量单位,“一贯”相当于一千文(由于铜钱正面铸有文字,故一枚铜钱又称“一文”)。可能是由于钱串提起时往下垂吊的缘故,到了清代“一贯”又被称“一吊”。而半吊(即五百文)为一吊的半数,不满串、不成吊(貌似有“不成'调',不着调”之意?),所以人们就用 “半吊子”(或“半吊”)来喻称多种不好的人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