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我的北京记忆

已添加 0

已添加 0 篇文集  0 张图片  0 个视频

首页 > 文集

国学孔庙(四)

上传时间:2018-11-22 10:57:24

生成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贡献者: 人文北京

标签

地图展示

国学孔庙(四)

从三国魏开始,祭祀孔子以颜回从祀。至清末,从祀孔庙包括四配、十二哲,以及先贤先儒,先后有170余人进入圣域,得到配享孔子的殊荣。孔庙中的受祭者,包括历代学术精英,实际上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学术史。站在这群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名人面前,在多方面受到鼓励与教育正是其意义所在。


祭孔礼乐  祭孔典礼

1.jpg

祭奠礼所要表达的是对古老中华文明的敬意,具有鲜明的提倡文教的意义。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受到广泛的认同。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政权如何更迭,中华文化始终绵延不绝。祭奠礼往往与学术活动相伴随,如帝王学习儒家经籍后行祭奠礼。


(一)释奠礼

祭祀孔子的礼仪称为“释奠”。释奠,指把祭品放下,供神享用。与传统祭祀礼仪不同的是,没有充当神祗或祖宗的模特(一般为晚辈),即“尸”,来享用饮食,然后代表神祗向祭祀者祝福。传统祭祀主要是报恩行为,而释奠突出“行礼”,报恩则较为次要。

释奠是祭祀圣人和导师的礼仪,其根据在于儒经:“凡始力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礼记·文王世子》)。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孔子就曾为国家的先圣先师,因此对孔子行释奠礼。释奠礼最初不仅限于孔子,后来随着孔子地位不断要提高,释奠礼仪就成为祭祀孔子的专用名词。

2.jpg


(二)释菜礼

释菜,又名“舍采”,是祭祀先师的一种礼节。状元及诸进士要分头祭献孔子、四配、十哲及东西庑的神位。它是比释奠低一级的祭祀。祭奠要放置酒肉等祭品,且有音乐歌舞;释菜则仅仅放置果菜,或如兔肉等较简单的祭品。

    北魏时代开始实行释菜礼,唐代继承其制度。释菜一般用于临时的小祭祀,如皇帝视学、学生入学等有关学校的大事。宋朝规定每年四次释菜,超过每年两次的释奠,仪式较简略。后来的释菜礼,多用耐放而不招虫蝇的芹菜,因此又称芹菜为“圣人菜”。服饰上,起初穿着常服,后来则要求换上朝服或祭服。


(三)释褐礼

释褐亦称“解褐”。 褐者,古时贫寒人衣着之谓。“释褐”指脱掉平民服装,换上官服。所以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释褐”。原意指做官,谓脱去布衣(平民服装)而换上官服。后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专用语。清制,新科进士于五月一日诣孔庙行“释褐礼”,由状元率诸进士祭先圣先师,礼毕,更易补服,再诣彝伦堂拜祭酒、司业,然后由国子监各官对其献酒、簪花。


(四)告祭

告祭之礼,即古始立学之祭也。汉室虽立学,而斯礼无闻。三国魏正始,以讲经通,使太常释奠孔子,此后便有遣官祭告辟雍之礼。其后到北魏有告谥之典,开元有册赠之文,并立公卿持节奠祭,均可见于史传。清朝著为令典,仪制加以详备。凡追崇、升袱、釐正、典礼及建修、落成、并遣官告祭,仪与春、秋释奠同。


(五)告功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仁皇帝亲征厄鲁特噶尔丹,朔漠荡平。礼部奏请举行庆典,特遣官释奠先师孔子。圣祖仁皇帝御制《平定噶尔丹,告祭先师孔子文》告功先师庙。四十三年(1704年),御制《平定朔漠汉碑文》勒石国学。(碑亭建大成殿阶下,甬道四)圣祖仁皇帝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文》。

3.jpg


祭孔歌舞

4.jpg

祭孔乐舞的内容以颂扬孔子生前的业绩为主,是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歌曲每句四字,每字配合一个舞蹈动作。主要以弘扬传统文化,承继孔子思想之精华为核心内容。场面宏大,乐生45人,演奏中和韶乐,钟磬齐鸣;舞生64人,表演八佾舞,舞容古朴。


(一)乐歌

祭孔乐歌是祭孔典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彰功宣德,以一种富有情感寄托,充满大雅韵律的方式歌颂孔子的功德。

迎神,奏《昭和之章》:大哉至圣,德盛道隆。生民未有,千祀是崇。典则昭垂,是兹辟雍。载虔簠簋,载严鼓钟。  

奠帛、初献,奏《雍和之章》:觉我生民,陶铸贤圣。巍巍泰山,仰止景行。礼备乐和,豆笾嘉静。既述六经,爰斟三正。  

亚献,奏《熙和之章》:至哉圣师,克明明德。木铎万年,惟民之则。清酒既醑,言观秉翟。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终献,奏《渊和之章》:猗欤圣师,纳民物轨。瞻之在前,师表万祀。酌彼金罍,我酒维旨。登献虽终,弗遐有喜。 

徹馔,奏《昌和之章》:壁水渊渊,芹芳藻洁。既歆至圣,亦仪前哲。声金振玉,告兹将徹。鬷假有成,日月昭揭。  

送神,奏《德和之章》:煌煌辟雍,四方来宗。甄陶乐育,多士景从。如土斯埴,如金在镕。佐予敷治,俗美时雍。

                                                                                                         ——现北京孔庙所用乐歌


(二)乐舞

祭孔乐舞,亦被称为佾舞。以文质彬彬的文德舞容,合中正宽恕的雅颂乐歌,以国之大典宣扬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于后世的伟大功绩。祭扎乐舞表演者称为“舞生”。舞生在舞蹈时,右手执羽(又称翟),持羽取饰物以立杏;左手执籥,以籥为舞具,取吹之器以立声。于进退疾徐,变态离合,周旋中规,折旋中矩,整齐严肃,动应节奏, 皆各有其不同仪姿。左右开合各代表不同含意,每个舞蹈造型代表一字,歌声唱完一句,乐曲奏完一节,舞生正好完成一组动作。

 明代祭孔舞谱 

5.jpg

 奠帛舞


 清代康熙二十九年省州县舞谱 

6.jpg

《安和之曲》


学者评价

这次到了孔庙我才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对人的研究早已有很悠久的历史。孔子讲“仁”就是讲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孔子的家族现在已经到了七十六代了,这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多么长的持续性!文化大革命中有人要破坏孔庙,群众不让,被保护了下来。为什么老百姓要保护它?说明它代表着一个东西,代表着中国人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中国人关心人与人如何共处的问题。

                         ——费孝通《孔林片思——在“北京大学社会学十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作者:人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