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龙须沟
一提起龙须沟,第一个反应肯定是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描写了解放前北京南城坛根儿一带的老百姓生活在一条臭水沟旁,解放后政府大力改造这条水沟的故事。这部作品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艺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1952年又根据话剧改编了电影。2009年,改编成电视剧,同样获得成功。同《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一起,成为了我百看不厌的京味电视连续剧,也确立了老舍先生在我心中京味文学巨匠的地位。
现实中的龙须沟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天坛北边儿,据记载,龙须沟源自虎坊桥,经天桥、金鱼池、红桥复南折至永定门外护城河,横贯北京外城的东南部,这条河最晚明代就出现了,当时并没有河名。另据考证,明正统年间,此河水与正阳门东护城河水流,经崇文三里河,在金鱼池附近汇合,使早年的龙须沟水量增大。清光绪以前,龙须沟水还是清澈的。到了宣统年间,金鱼池以北三里河的水干枯,河道淤成陆地。随后,红桥下游的水成了死水,龙须沟开始逐渐浑浊。在清朝的《宣统北京城图》上,此河道首次标为“龙须沟”。
进入民国时期,龙须沟已经变成了一条污水沟。当时,全国各地逃荒逃难的穷人很多都聚居于此,这一带也成为了北京最早的一个“移民”区。此时的龙须沟两岸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居民沿河搭建房屋,这一状况与当时上海的棚户区类似。记得小学三年级有篇课文叫《赵家浜的变迁》,讲述的就是上海一条叫赵家浜的臭河在解放前后的变化。后来为整治龙须沟,改砌暗沟,但只完成了西段。东段从天桥东,经金鱼池、红桥,折而东南仍为明沟,垃圾遍地,散发着恶臭。这段河道就是老舍先生所著《龙须沟》的背景。
1950年的北京地图上在天坛以北的确标有龙须沟这条河道,大概的位置就是如今的天坛路靠南,贴着天坛外墙。我在拍摄这一带的时候也和多名老人打听过,得到证实。从50年代中期开始到如今,龙须沟经历过三次改造。第一次就是老舍先生所描述的清淤填沟,将金鱼池水域修整为可以养鱼和划船的街心花园。60年代中期进行第二次改造,填平了金鱼池,建成一批简易楼,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条件。第三次就是2000年以后,金鱼池地区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个次危改工程,将原有的简易楼全部换成现代化的小区。曾经的印迹荡然无存,唯一留下来的,就是我前阵子说过的西晓市街的那个二层小楼。
在东晓市西头路南,有一片楼区,牌子上标注着龙须沟北里,紧挨着金鱼池巷。但这里已经完全看不出和龙须沟有任何关系的场景。不过在天坛路东段北边,高墙之下,隐藏着一条非常狭窄的小胡同,门牌标注是龙须沟路。这也是目前能够感受到老龙须沟印记的唯一一块地方了。
龙须沟路目前的格局是西起西园子四巷,东到西园子一巷,横穿西园子二巷和三巷。只有北半边,南边就是天坛路的挡墙。无论是坐车还是步行,如果不进入墙后,根本就看不到里面。这条胡同也是我后期补拍的,而且还是经过多方打听才找到的。和过去所描写的场景有些类似,龙须沟路脏乱不堪,道路狭窄。个别路段地面有积水,连同厨房流出来的刷碗水汇集一起,垃圾剩饭浸泡其中,散发着恶臭。由于这里居住的人大多数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所以问及以前的一些历史没有人能给予答复。
龙须沟作为曾经的河道在北京已经彻底消失了,龙须沟北里目前唯一的牌子也被摘了,只有隐藏在高墙之后的龙须沟路还勉强存在着。这批平房应该是在50年以后陆续建造的,和传统意义的北京胡同院落还有一定区别。除了这个地名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外,其他的没有任何保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