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饮食文化(十三)
一般来说北京文化,多是讲由三大部分组成——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平民文化。依此,若谈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或也可分为宫廷饮食文化、士大夫饮食文化及平民饮食文化。至少,也要说出个上流社会与平民百姓在饮食文化上的异同。倘是囫囵着只谈上层中层的,不涉及最为多数的下层百姓生活,这样的饮食文化,怕是也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草根”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有三大特点,即:
1.北方水土养北京人。从一般家常饭食看,北京人的主食中,蒸的有馒头、包子、窝头、团子等,烙的有烙饼、馅饼、锅贴、贴饼子、摊糊饼等,煮的有面条、压饸饹、饺子等,粥汤类则也是在白面、玉米、杂豆上下功夫,如热汤面、疙瘩汤、片儿汤、玉米汤面、杂豆粥等。
2.在吃中知季候识节令。农业社会,靠天吃饭。老北京百姓人家的饮食有着明显的节令季候特点。小萝卜蘸酱、小葱拌豆腐、菠菜粉丝、虾皮小白菜熬豆腐、韭菜炒鸡蛋等,都是老北京春天的家常名菜。夏天,餐桌上的菜肴也是丰富的。黄瓜、茄子、柿子椒、辣青椒、西红柿、蒜苗、扁豆、豇豆、冬瓜,还有走街串巷卖鱼和虾蟹的。老年间北京的冬天是漫长、寒冷的。那会儿没有温室大棚,冬天能吃到的,只是大白菜、萝卜、土豆能冬储的菜蔬品种了。此外,便是北豆腐、豆腐丝、豆腐皮及熏干等豆制品。贯穿北京人全年生活的,是腌咸菜。曾是家家都有专门的大缸或坛子用于腌咸菜或渍酸菜。北京家常的咸菜,大致可分为“暴腌”和“腌秋菜”两大类。暴腌是四季全有的。从春天的香椿、萝卜缨儿,到夏秋时各种时鲜蔬菜,乃至冬天的拌白菜心、半水萝卜皮或丝儿等。腌秋菜则专门是为过冬了。连吃咸菜都尽可能地调换品种和样子,这中间或也有老北京人在漫漫的寒冬中,在单调的吃食中自我找乐儿了。
3.城里人的“农家乐”。当年的北京,是条胡同是个四合院就有树,榆树、柳树还有花椒树、桑树、葡萄架、藤萝架等,院子里的花池子种着茉莉花、夜来香,还会有向日葵、老玉米、葫芦、南瓜,甚至还有种黄瓜、西红柿的。这就给城市生活平添了许多农家风味。
「老北京吃的讲究有学问」
老北京人在吃上有自己的讲究,金受申先生说,老北京人吃上有讲究和将就两种,讲究自不必说,就是将就也会让北京人琢磨出讲究来:一个咸菜疙瘩也要切细、切均匀,点上米醋和香油或辣椒油才食用,只有这样才会吃出味来。
什么季节吃什么,这也是老北京人的习惯,春天的春饼,夏季天的荷叶粥,贴秋膘的烤肉,三九天的涮锅子,什么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转,什么正月十五的元宵,五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花糕……满族人吃的花样更多,也更讲究,满族的糕点,如蛋糕、盆儿糕、碗糕、芙蓉糕等,最有名的得数桂英斋的萨琪玛,在上面撒青红丝和五仁(花生仁、杏仁、瓜子仁、核桃仁、松子仁),有的上面还有福禄寿的文字。
老北京吃也有吃的说道:吃炒肝、喝面茶绝不用勺和筷子,而是端着碗底儿,转着碗圈喝,吃卤煮火烧不能放香菜,吃豆腐脑不能放辣椒油,吃煎灌肠不能用筷子,得用牙签……您若不是这样吃,老北京人会说你是砂锅安把儿——怯勺。
老北京过去的小饭馆,在桌面上都有两只白色的小瓷壶,上面有字,瘦长的壶为“高醋”,矮粗的壶为“酱油”,你要使用时只管倒来,保证不会错。
「老北京的五味神」
说起昔日老北京的胡同风情,就不能不提老北京的“五味神”。
当时的小小油盐店、干果子店、杂货铺、小饭铺、羊肉床子、馒头切面铺、茶叶铺等各种店铺,构成了颇具京城风味的闹市“五味神”。使老北京的胡同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更有味,今天就从气味上说说咱老北京胡同的“五味神”。
“五味神”里,首推茶叶铺。当时南城有名的茶叶铺是骡马市大街的“红衣帽”、宣内大街的“吴恒润”、“元长厚”,前门大街的“森泰”、大栅栏里的“张一元”,这些茶叶铺一般都是前店后厂。许多茶叶铺在福建、浙江都有专供茶场,每到收获季节采摘后,就地加工,然后运到北京,菜叶到京后,再用茉莉花熏烤,所以,不管什么时候,茶叶铺都散发出一种淡雅的茉莉花的清香味。
第二味是大酒缸或小酒馆。小酒馆里飘出的酒香味也十分诱人,北京的二锅头,醇美香溢,至今仍深受北京人的喜爱。
第三味是油盐店。王致和臭豆腐的诱人气味、芝麻酱的芝麻香气、六必居咸菜的酱香味、花椒的麻、辣椒糊的辣、花生油的生香味等,构成了油盐店特有的混合气味。
第四味是中药铺。一进中药铺,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草香味,细细品味,这气味中,又包含着酸、甜、苦、辣等多种味道。
第五味是羊肉床子。那时候,卖羊肉的地方,还代卖羊肉汤和酱好的羊杂碎,吃起来,那滋味真是没了治了。
来源:北京城市记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