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市口北巷基督教公理会旧址
明永乐年间,在今王府井大街中段东西走向的一条街上形成商业街,店铺聚集,喧闹非凡。每到正月初一至十六的晚上,这里的店铺酒楼都各自挂出彩灯,五颜六色,灯火通明,有纱灯、纸灯、麦秸灯、走马灯、五色明角灯等从白天喧闹的市场一下子变成一条绚烂夺目的灯街。其中以上元节这一天的灯火最盛,因此又有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罢灯之说,灯市口便因此得名。
而到了清朝,灯市移至外城,灯市口作为地名却一直保留下来。形成了今天的灯市口大街、灯市口西街、灯市口北巷以及同福夹道。直到1949年以后,灯市口一代连同王府井大街,逐渐形成了商业氛围很浓的街区。如今,这里已今非昔比,老旧建筑基本全无,新建的商业中心比比皆是。灯市口大街的马路也拓宽了,沿街除了几座有历史背景的学校基本保留古建风格外,其他的都是新楼。西街路北,还保留一些老平房,路南也都拆了。
在灯市口大街二十五中的东侧,紧贴学校外墙,有一条小路,一直往里走能通大、小鹁鸽胡同,这条胡同就是灯市口北巷。北巷目前保留的平房不多,仅存两处比较明见的院落,其他的都已经消失了。而留下来的这两处,也都是文物保护单位。
北巷15号,院门不大,里面也不算深,但一栋三层中西合璧的下楼非常引人注意,从小鹁鸽胡同里就能看到这栋楼宇。这宅子是美国的基督教公理会旧址,小楼为其宿舍。1864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先后在灯市口地区设立了贝满女子中学校和育英学校,也就是现在是二十五中。北巷15号位于贝满女中北面, 1933年建,有基石记载:“世一千九百三十三年有基督教耶稣自己为房角石中华民国廿十二年五月三日立”。此宅坐北朝南,是一所中西混合的院落式住宅。临街正中为一字素心影壁,用青砖水泥砌成,两侧开随墙门。院内正中为坐南朝北勾连搭大式硬山灰筒瓦建筑,面阔三间,前檐出抱厦与影壁连接。院北中间为一座楼房,中间三层,两翼两层,砖木结构,大式硬山式屋顶,灰砖墙面。据了解,此宅为公理会女神职人员住宅,北部楼房为住所,南部勾连搭房为小教堂。东西厢房及倒座房为平房,目前已经拆改,仅楼房保留原样。
如今15号院是名副其实的大杂院,院内自建房屋很多,小楼里灯光昏暗,楼道内堆满杂物。不过小楼外部保存比较完好,除个别居民换窗和增加空调外,几乎没有变样。灯市口北巷对我来说不算太熟,平时很少来这边,这个宅子我第一次来就看见了,但当时没进院儿,那会儿也没挂着文保的牌子,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二次来的时候见挂了牌子,所以进院儿拍了一些照片。